甘南日报>> 2016年05月03日 >>1版:1版


卓尼:精准扶贫换新颜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5月0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李四郎


  本报卓尼讯 卓尼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用足用活政策措施,啃扶贫攻坚硬骨头、通精准扶贫中梗阻、攻精准脱贫之瓶颈、补全面小康之短板,取得明显成效。
  在扎实推进“333”扶贫攻坚计划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到总投资5.2亿元的《甘南中部(车巴河流域)特困片区扶贫发展规划》,重点用于车巴河流域5个乡镇的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培训、基层政权、生态环保等建设。2015年,组织实施项目67个,开工建设项目54个,已竣工或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7个,累计完成投资1.32亿元,尼江片区的整体面貌和基础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同时,把脱贫攻坚与推进尼江工作紧密结合,在尼江两村创新开展“三建双提升”群众工作,形成群众工作常态化,为彻底解决尼江问题、推进尼江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针对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倾全县之力在水、电、路、房、通讯等方面重点突破,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达86%,饮水安全农户比重达95%,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达100%,有安全稳固住房的贫困户达72%,通讯普及率达90%,村村通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8%。严格落实省州各项保障政策,全年完成农牧村危旧房改造任务3000户,通过“一册明、一折统”支付方式发放惠农资金1.44亿元。落实新农合政策,2015年全县参合率达99.3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20所学校的“全面改薄”项目,切实改善办学条件。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城乡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15个乡镇全覆盖,42个贫困村文化广场全部建成。
  深入实施“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进一步优化粮种结构,大力发展中藏药材、高原蔬菜、网箱养鱼等特色种养业,加快推进牦牛藏羊育肥、繁育等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不断培育壮大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92个,注册资金1.19亿元,逐步形成以特色种养业为基础,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多元富民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对象,把能力素质提升作为脱贫攻坚治本之策。2015年,输转富余劳动力16210人,创新开展贫困农牧民子女文艺技能就业培训两期100人,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952人,持证率达99.78%。
  加大县级财力支持力度,压减公用经费20%,安排脱贫攻坚基金300万元;调整2015年盘活资金总量的50.5%,安排扶贫攻坚资金1241万元;筹措400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加大县级金融支撑力度,2015年,全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金额11.32亿元,涉农贷款增量增速均高于全县各项贷款平均水平。贫困户获得金融机构各类贷款比例达68.9%,贫困村村级金融机构服务组织覆盖率达76%。村级扶贫资金互助社实现了97个建制村全覆盖,管理运行互助资金2462万元。
  卓尼县立足解决“谁来扶”这一难题,带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双联单位、非公企业等各界力量全面投入到脱贫攻坚行动当中,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据统计,全县各双联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联村干部为民帮办实事好事3500余件,争取项目资金5898.4万元,宣传政策1724场(次),化解矛盾纠纷188起。康多乡多玛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全省率先以PPT课件形式制作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网格地图,对贫困户实行“网格化”管理,这一模式已在全县推广。701名各级人大代表联系农牧户512户,反映意见建议314件,协助基层组织化解纠纷259件,协调落实项目146个,帮助扶持发展特色种植业8123亩,协调发展特色养殖业171户,组织输转劳动力9105人次,协调改造道路228公里,呼吁建设(维修)村“两委”班子办公场所、文化广场、校舍74个,协调改造农牧村危旧房1265户。全体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优势,深入村组、农牧户,制定发展规划,助推双联行动纵深推进。37家非公企业积极发挥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从帮扶弱势群体、拓展致富思路、吸纳群众就业、培育富民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帮扶,帮扶全县10个乡镇,43个村组,297户贫困户,10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帮扶资金达500万元以上。各级帮联单位积极协调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难题,兰州市提供对口援建资金2600万元,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提供帮扶资金290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 
               (李四郎)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