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安 周娟
因天险腊子口而闻名的迭部县,说起地震局在哪儿,可能大家都说不上来;但说起地震局的老杨,十有七八能说得上。“老杨就是抱着宣传展板搞防震宣传的人”,一位老团干说。“在单位,老杨既是老专家,也是老干事”,地震局负责人说。 他们口中的“老杨”,就是迭部县地震局职工杨永平。 领导的老干事 防震减灾30年,工作简历一行字。据杨永平介绍,1982年招工,他被分配到县地震办公室工作。初与地震打交道,他感到既陌生又新鲜。 经过半年时间的勤奋钻研,他基本掌握了地震业务工作,从而开始了人生的新一步。1983年,从观测土地电、土应力、植物点开始,杨永平从事的地震工作有了质的突破。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年过半百的杨永平从小杨变成了老杨了,单位名称换了三四个,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同事们调走的调走,转干的转干,病退的病退,但他依然奔波在防震减灾工作上。起草文件、编写简报,从不含糊。2016年,迭部达拉林场发生火灾,他主动请缨,奔赴扑火救灾现场。“他不是一名党员,但在平凡的工作中三十年如一日尽心尽力,在抢险救灾中走在前面,在情系群众中奉献力量,在物欲横流中淡泊名利,这样的同志在思想上已经入党了。”地震局负责人说。 单位的活档案 有事问老杨,有事找老杨。单位上的事,无论是专家工作还是人事变化,他都一清二楚。一沓沓发黄的笔记本,详细记录着杨永平多年的学习工作:1984年6月26日参加全省水氡培训班半年,回单位后到1985年下半年省局供给县地震办水氡仪105K观测仪一台,1986年正式观测;年底参加全省资料评比,直到1987年11月份又从省地震局购进了一台FD-125水化观测仪投入正式观测,换下了设备陈旧的FD-105K观测仪;迭部县于1987年1月8日发生了5.9级地震;迭部县地震办测震摆房建于1975年,台基为花岗岩;1985年安装B73测震仪投入观测,2001年改造为遥测地震子台,观测至今;2013年益哇乡亚安村与四川若尔盖然多村交界处发生一次2.4级地震…… 杨永平先后完成了《迭部县地震局台站志》、《迭部县地震局组织史资料》、《迭部县地震局第二轮县志》及《地震志2006—2010》、《迭部县地震局(2011—2014)》年鉴综合资料。 防震行业的专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凭着多年勤学实践,杨永平从门外汉成了州县防震行业的专家级人物,获高级技师职称。在省、州、县组织的多次地震灾害考察中,认真记录灾害损失,向考察组汇总。 1988年,他参加全省地方地震测震分析与观测培训班;1995年7月1日参加全省测震基础知识和测震震项分析培训班。2003年认真分析编写了《迭部县地区未来地震形势以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报告》报县人民政府。1998年在《地震知识报》刊登《白龙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迭部县地震地质特性》论文。1989年提出了1990年地震趋势意见,写出了1991年至2005年监测预报工作总结和2006年—2007年监测预报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要点和近期监测预报工作总结。坚持震情会商制度,完成了2005—2013年度震情趋势研究报告,编写完成了《迭部县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迭部县防震减灾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撰写了《对灾后恢复重建异地重建试点示范村的调查与思考》、《以“5·12”特大地震为启示进一步做好我县的建设工程场地抗震设防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文章,积极编写《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迭部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使用说用》的报告,同时编写了《迭部县农村民居安全工程地震技术指南》。2010年参加了全省地震局举办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培训,培训后利用15天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了全县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为地方政府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关于上报迭部县地震局县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的汇报》呈报给县政府,经对水电企业的调查后写出了《关于尼傲加尕水电站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检查与督查情况的汇报》。2011年甘南州地震业务培训班论文汇编中发表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个人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