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根据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城乡巨变中年青一代的心路历程。 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小说原著是2007年,笔者在某市任文化局副局长期间,在边读书边感动边摘录中读完的,小说以史诗的格局呈现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触及到我的心灵深处,令人感同身受。2015年春,本人生病住院,抽空看完了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经典就是这样,无论跨越多少时间,转移多大空间,其震撼人心的精彩,可以让数代人久久回味,并且历久弥新。《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平凡的芸芸众生,时间上却是跨度宏阔的现代史诗,它的重心不在“伤痕”,而在表现芸芸众生如何超越“伤痕”,获得“新生”。一些上世纪60年代人都会觉得,《平凡的世界》是对其一生影响最大的一部分作品,在每段人生低潮的时候都会读上一遍。少平、少安们经历的人生的犹豫、抉择和取舍,想通过不屈的奋斗改变生活、实现抱负,都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中国梦”。《平凡的世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人、一个平凡家庭的普通而又内涵丰富的生活图景。因为黄土地的儿子,孙少平、孙少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实现着不平凡,孙少平只受过高中教育,但他通过自学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无障碍的思想交流,孙少安则屡经挫折,始终不颓废、不懈怠,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了锤炼与升华。该剧生动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表达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奋发精神,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美,人格上的自尊、自强与自信,让我们不仅看到平凡人身上的伟大,也懂得,虽然社会是残酷的,生活是琐碎的,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件平凡的事,像对生命中最后一天那样对待每一天,就能在平凡实现伟大,在平凡中实现超越, 没有奢华场面,而是用最直接的人性真善去说话。“勤劳、善良、奋斗、梦想”都是关键,电视剧所努力呈现的正是这些正能量。人只有不断改变生存现状,在苦难的磨砺中向上向善才有价值,相信生活,相信平凡,相信青春的奋斗,相信精神的引领,相信爱。这些,就是《平凡的世界》展现给我们价值观。电视剧以真切的生活场景、人物性格和青春故事,将这种价值观浸润到观众心里,其间有命运的迂回起落、有性格的复杂变化,有内心的冲撞突围。也许对那个时代生活的复杂性还可以展示得更充分、更内在,但一块平凡土地上,一群平凡人的人生,的确感动了我们。剧中大量的旁白都是从原著精选而来,恰恰是对于经典的诚意和敬重,使得电视剧赢得了极大的口碑。该剧每一集的开场白:“那是一九七五年二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散着。”同样,在一九七五年那个飘散着雪花的早春,笔者与其他同学踏上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征途。我们这一代的大部分高中同学成为返回原籍务农的回乡知青,像孙少平一样成为新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回乡知青不怕吃苦,脚踏实地,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成为一个怀揣梦想的平凡的人,在偏僻的山村从事着每一件平平凡凡的事,为生存、为生活而昼夜奔波着。感谢邓小平,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命运。那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年代,是高考,是改革开放点燃了我们追求生活的希望。看着电视剧,回想起本人在农村插队当知青的那个年代,处处都有我们这一代的身影。当看到美丽善良的田晓霞被洪水冲时,我流下了热泪;当市委书记田福军带着爱妻徐爱云自首,让其按法律程序戴上手铐时,我为田福军的高风亮节感动得流泪了。经典就是经典,与一般的作品不同,看这样的作品感到很真实,有感染力。在《平凡的世界》中,既有现实主义精神,也有浪漫主义情怀。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以及多种地方报纸,并亲自到煤矿等地体验生活,充分显示了一个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在剧中也处处充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对孙少平、孙少安在艰难生活中执着奋斗精神的描绘,对孙少安与田润叶、孙少平与田晓霞浪漫爱情的刻画,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