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旦吉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闵子赛的人,恭敬孔子的学问,前去拜孔子为师。刚去时,他的脸色干枯蜡黄,一副憔悴的样子。过了一段时间,脸色红润起来,人也越来越精神。孔子觉得奇怪,便问起原因,闵子赛说:拜老师之前,看到达官贵人锦衣玉食、宝马香车,而自己却生活清苦,心里不是滋味。现在,受了老师的教化,懂得的道理多了,那些华丽的东西再也不能动我的心了,因而心情平和,气血就好了。 儒家著名经典《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宜修身为本。”在当今社会,重点提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其中“严以修身”作为“三严三实”之首,可见修身二字对每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的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真诚、仁爱、谦卑、高尚的情操祛除思想中的杂质、瑕疵,从而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傲慢、贪婪的各种因素。 晚清重臣曾国藩先生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更是一位严以修身的典范。但这位名臣能使、中兴将帅,他不是神人、不是天生就冠于圣贤之名。年幼的曾国藩出生于湘中普通的耕读家庭,自幼随父学,受到先辈们的道德教化,但青年时期的他与同时代的读书人并无两样,曾有人这样概括此时曾国藩的毛病和缺点:目无余子,自命不凡,心贪嘻游,多言好动,不能安坐。但不同的是,曾国藩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幡然悔悟,改号“涤生”,以求“涤旧重生”,立志改过、立志修身,三十一岁以后的曾国藩与之前的曾国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自此走上了人生的正途,用他一生的努力践行着做人为官之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世浮华,物欲横流的时代,无论是为官之人,还是普通百姓都迫切的需要严以修身,否则会被当下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所累,随波逐流,终究无法摆脱流俗的束缚。“上善若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持有自身生命的活水,那就是“真我”回归自我,找回自性本有的纯洁之心,保护好、守护好它,那幸福之水将源源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