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藏族宣讲员扎巴的人生路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5月0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王力 通讯员 张忠


  记者 王力 通讯员 张忠

  在广袤的玛曲草原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夹着公文包,忙着出入于帐圈牧户,并和牧民群众热情地打着招呼:“乔—代冒!”
  他就是玛曲县司法局职工、宣讲员扎巴。经过近8年的工作实践,他宣讲起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时候,显得头头是道,胸有成竹。可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扎巴没有上过一天学。
  “是部队这座大熔炉锻炼了我,并让我学会了汉语,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扎巴说。
排里的“好学生”
  扎巴是阿万仓人。和绝大多数牧区的孩子一样,整天和牛羊为伴。他和舅舅放牧,并跟舅舅学习藏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自己不愿一直呆在牧场里,想走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于是便去报名当了兵。
  1991年,扎巴入伍,去新疆当兵。当时排里只有他一个藏族,几乎不能和战友交流。苦闷之际,一个名叫吴瑞金的河北唐山战友,热情地当起了他的汉语老师。他从汉语拼音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退伍之前,他已经可以用汉语写日记了。
  “1994年4月23日,星期六,天气晴。早上没有训练任务,午饭前一直在学习。为什么学习呢?为了提高自己,更好地工作……”
  这是扎巴日记当中的一则。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日记中所写的话。
编制外的骑警队员
  复员以后,政府安置扎巴到采日玛乡政府工作。他工作认真,扎实肯干,善于学习,深得同事信任。
  2003年底,玛曲成立草原骑警大队。
  2004年,大队招收队员。扎巴想:自己从小在牧村长大,非常熟悉牧村的生活,到骑警队里,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于是踊跃报了名。
  在省公安厅统一组织的录警考试中,扎巴最终没有考上。组织经过综合考虑,最后他以工人身份来到骑警队。
  这样,扎巴拿的就是工人的工资,没有任何津贴、补贴。扎巴有两个孩子,妻子没有工作。他以微薄的工资养家,不抽烟、不喝酒。
  “你只不过是为了图威风吧?”有人打趣他。
  扎巴憨厚地一笑:“撬直了的弯木,遇潮又会变形;马儿的脚力,草原也许知道。我只不过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而已。”
牧民群众的朋友
  2008年,“3·14”事件发生。
  扎巴觉得,做警察虽然很好,但工作面不够宽。如果能去司法局工作,就可以广泛和牧民群众接触,给他们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这年7月,扎巴如愿以偿,调入县司法局。
  从这时候起,工作之余,他以更大的热情,争分夺秒地学习,用比较系统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宣讲员的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如何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宣讲给牧民群众,让他们喜欢听、听明白,其实并不容易。对此,扎巴有着很深的体会。
  在工作实践中,扎巴逐渐摸索出了宣讲工作的三个原则:拉家常,切忌满嘴官腔;接地气,切忌高高在上;作比较,切忌干巴空洞。
  “就是把自己看成牧民中的一份子,把他们当朋友,和他们交心,这样,他们才愿意听你讲。”扎巴说。
  扎巴的足迹遍布全县各个角落。不论是帐圈牧户,还是乡镇村寨;不论是宣讲现场,还是各个寺院,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近8年来,累计宣讲4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1.5万人,是玛曲宣讲员队伍里的中坚力量。
  今年,组织选派扎巴到省法官学院甘南分院学习。扎巴当然高兴。
  “作为一名宣讲员,能够给牧民群众服务,是我的快乐,也是我人生的价值所在。”漫步在拉尕山脚下、省法官学院甘南分院的操场里,扎巴目光澄澈,面容沉静。他面前的白龙江滚滚向前,激荡着时代进步的足音。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