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高歌奋进谱华章
——记发展中的甘南师范学校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5月1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马云 通讯员 刘燕


  记者 马云 通讯员 刘燕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被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在这片美丽的沃土上,有一座家喻户晓的历史名校——甘南师范学校。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和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校长王学文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努力,使学校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历史名校 教泽绵长
  甘南师范学校历史悠久、校风优良,前身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于1938年在夏河县筹办并于1939年初建成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甘肃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创立至今已五迁校址、九更其名,沧桑砥砺。1966年9月,学校迁至合作,更名为“甘南师范学校”,成为了甘南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从此开启甘南教育的新篇章。
  七十八年风雨,七十八载拼搏,建校至今,学校既饱尝了教育的艰辛,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期间先后培养了中师、畜牧、兽医、财会、医疗等大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为全州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9年8月22日,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州教育委员会关于甘南藏族综合专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州藏综专民师专业被合并到甘南师范学校,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目前,学校共占地70亩,建筑面积23500余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5万余册、电子图书12万余册,报刊杂志200余种;装有电子白板的标准化教室25个,多媒体教室3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3个;电子备课室1个,电子录播室1个,电子钢琴室1个,手工制作室1个,绘画室1个,实验室3个;校史展厅1个,书画展厅1个;标准化普通话智能测试室1个;学生宿舍100多间,可容纳200人住宿的学员公寓1栋;食堂3个,可满足600余人同时就餐;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1个;监控室1个,安装监控探头86个。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人,在读研究生1人,高级讲师31人,讲师44人,外聘教师10多人。在校学生662人,在校培训学员150人。办学环境优越,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建校七十八年来,甘南师范学校领导班子先后更迭过30任(次),已为社会输送了12926余名合格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成为基础教育的骨干,相当一部分已成长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级部门的中坚力量。甘南师范学校教务处主任房辉安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他表示,“正是母校四年的谆谆教导,让我洗去青涩,磨砺成长。我现在之所以在工作岗位上如此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与老师们的悉心培育是分不开的。”还有很多师范学子,正和房辉安一样,奋战在教育一线,肩挑工作大梁。
  目前,学校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即甘南师范学校、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和中共甘南州教育党校。甘南师范学校继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基层教育人才,教师培训中心主要承担各级各类培训任务,教育党校着重加强全州教育系统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承担基层年轻干部藏汉“双语”培训的任务。三个领域齐头并进,三种模式齐抓共管,甘南师范学校的工作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甘南师范学校的今日发展和成就,离不开州委、州政府及州教育局领导的关怀和指导,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广大家长、学生及学员的信赖。”校长王学文坦言。
春华秋实 硕果累累
“文香”校园——突显中职教育特色
  甘南师范学校地处繁华的合作市当周街南段,地理优势明显。抬头仰望,校门口金碧辉煌的“甘南师范”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在阳光的照耀下绚烂夺目。走进干净整洁的校园,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映入眼帘,青松油绿,绿草如茵,朵朵花儿如繁星点缀其间。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书声琴韵不时传到耳边,让人不禁感怀这美好的“黄金时代”。
  多年来,学校始终以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为宗旨,立足甘南实际育人,创造条件扩大规模,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办学,前后设置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共35个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有初等教育(普师方向、民师方向)、幼儿教育、计算机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等;非师范类(中职)专业有学前教育、生物技术、藏族工艺美术、藏族缝纫、藏族餐饮、唐卡绘画、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用英语、音乐艺术、民族体育等。并先后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定西师专、陇南师专等高校积极合作,联办了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等大专班。通过不断摸索,逐步走出了“一为主”(突出必修课的主体地位)、两渗透(渗透德育、渗透科技)、“三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学活动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四位一体”(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四位一体)的独特教学路子,形成了“必修课体现主体性、选修课体现地方性、课外活动体现创造性、教育实践体现职业性”的鲜明特点。
  2009年以来,甘南师范学校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我州作为国家级“政府主导办园体制”实验地区的优势条件,全面挖掘学校多年积累的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平均每年招收新生200人左右,配以得力的教学团队和精干的班主任阵营,着力培养适合基层需要的幼儿园教师。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办得红红火火、有模有样。2010年书画室和手工制作室相继开放。2011年心理咨询室建立,专门用于疏导青春期孩子们的各种困惑。2014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参观考察学校实际之后大加赞赏,特地协调省教育厅拨款1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万元,为全校各班级更新钢琴12架,并为电子钢琴室添加了部分设备。2015年9月,校园网络和电子录播室建成使用,这在全州各校中亦属前列。
  面对中职生就业难的窘境,学校一面继续严抓管理、严把质量关,一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州级技能大赛、三校生高考、普通高考、心理学和教育学自考等多类考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该校培养的学生业务过硬、踏实肯干,充分具有“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自1998年起,学校陆续开始承担对甘南师范学校历届毕业生、全州教师、公务员、窗口服务人员等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任务。2001年,甘南州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在学校挂牌成立。2009年12月,智能测试室建成使用,实现了普通话培训测试由人工向智能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010年5月,经省语委批准,测试站更名为“甘南州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现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5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5人,专职管理员3人,累计完成各类培训测试任务达60次24977人次。先后有1人获得“甘肃省优秀测试工作者”、3人获得“甘肃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06年被省语委评为“全省语言文字先进集体”。
  作为州属唯一一所为七县一市培养合格小学及幼儿园师资的教育机构,1990年至今,学校先后80余次获得国家、省、州级奖励,获得“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普九义务教育项目‘先进集体”、“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这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荣誉正是一代代师范人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的结果。
“活力”校园——彰显师资培训特色
  草长莺飞,牛羊撒欢,甘南草原一年一度最美的季节即将到来。来自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50名教师在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结束了又一期紧张而充实的培训,共叙友情,依依话别。
  前来受训的迭部县卡坝学区的幼儿教师麻莉笑着说:“学校的远程教育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与专家和兄弟院校学员同步交流、探讨心得,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科技改变学习的浓厚氛围。这种新型的培训方式对我触动很大,获益匪浅!”
  自1991年起,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甘南师范学校就已承担了多项教师短期培训任务,专门培训语文、数学、英语、藏语等多学科基层教师。随着全州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1999年4月,州教育局在该校挂牌成立了“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中心成立至今,紧紧围绕全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了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先后共开办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以及教导主任和校(园)长培训班192期,由校长或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讲师亲自授课。近年来又融入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网一起”等新型培训模式,培训总人数累计已达25800余人次,为我州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农牧区基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大部分培训都是在周末甚至假期,但接到任务的老师努力克服个人困难,兢兢业业、毫无怨言。每一次培训派出的都是中心最优秀的教师,每一堂课都饱含中心工作人员辛勤的汗水。
  合作二小的韩彩芳老师曾于2005年和2016年先后两次来到培训中心学习,谈起培训中心的发展变化,她感慨万千,“2005年,我第一次参加新课程培训,那时是在教室里分班分组上课,老师们认真备课、耐心指导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我再次前来学习,培训中心的硬件设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网络视频,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优秀教师可以与我们直接对话、答疑解惑,分享最新的教育资源和理念,让我的每一次培训都是不虚此行!”
  由于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突出成绩,2013年4月,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被教育部评估认定为甘肃省首家“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这也是对该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极大肯定。
“红色”校园——凸显教育党校特色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怎样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2011年5月,甘南州委高瞻远瞩、科学决策,依托该校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优秀的培训资源,在甘南师范学校和州教师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又创办了中共甘南州教育党校,增强了教育系统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的能力,推动了我州教育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教育党校的成立,无疑是甘南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
  如今,步入甘南州教育党校,便好似开启了一次红色精神远足。
  该校高度重视、悉心调研,发现我州的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育系统“两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足,二是全州基层学校的党员骨干教师在思想教育方面缺乏学习提高和相应培训。
  针对这些情况,教育党校积极举办教育系统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党员骨干教师的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以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解读的培训,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思想稳定、政治过硬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9月起,为了更好地宣传落实惠民政策,提高服务农牧村群众的能力,在州委组织部的安排下,教育党校对全州基层年轻干部进行大规模的藏汉“双语”培训,为我州的可持续发展储备藏汉“双语”兼通的专门人才。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甘南州教育党校积极配合州委组织部的统筹管理,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为培训班开设了藏文、藏语、中共党史、社会心理学、公文写作、民族政策概论、时政要闻、体育等课程,并合理安排时间,举办藏族民俗民风、基层工作经验交流等专题讲座,开展藏语会话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此外,该校还提出“三统一”的管理模式,即所有学员统一集中培训、统一在校食宿、统一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四个月的集中培训,很多学员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积极配合管理,从消极抵触到主动参与,不仅提高了藏语会话水平,而且转变了思想观念,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来自合作市佐盖曼玛乡的包村干部顾雯雯是一个外地姑娘。初到甘南,她不仅要面对环境带来的不适,更面临无法与当地藏族群众沟通的窘境。由于语言不通,她的各项工作任务无法顺利完成,群众有想法也不愿意对她说,态度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顾雯雯多次萌生打退堂鼓的念头,在电话中跟家人哭鼻子。领导得知这种情况后,特意派她来参加教育党校的“双语”培训。她从半信半疑、不太情愿到融入集体、积极学习,藏语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现在见到群众,她会主动打招呼:“阿老,乔代冒!”(藏语“你好”的意思),藏族老阿爸也渐渐不再对她翻白眼了。“这都是参加了‘双语’培训的好处,我真是太幸运了。回到工作岗位整整一年了,我现在的工作得心应手,还被领导多次表扬呢!”说到这儿,顾雯雯俊俏的脸上荡起了两团红晕。
  像顾雯雯这样已经参加了培训的学员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作用,甘南州教育党校的培训工作也一次次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农牧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截至目前,甘南州教育党校已成功举办了10期藏汉“双语”培训班,共培训基层年轻干部1369人。
开拓创新 发展壮大
  明日教师、今日做起。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面对教学场地有限、硬件资源紧张的困境,在州委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努力克服资金极度短缺的困难,本着“争取上级投入一点,自筹一点,贷一点”的筹资思路,积极规划,多方争取,全面改善办学环境。
  2005年1月起,学校共自筹资金100多万元,相继修缮、改造了培训楼、运动场和校园主干道,校园硬化总面积达5658平方米,绿化面积达5250平方米。总务处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种植花草树木,配置雕塑彩灯,绘制文化墙,以名人字画装点走廊墙壁。政教处和校团委齐抓共管,狠抓“四卫”(教室卫生、宿舍卫生、环境卫生和区域卫生),兴办校园文化橱窗,开设汉藏英三语校园广播。通过这样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学校专门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学校领导班子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建成综合教学楼和艺术实验楼。
  其中,2006年建成的艺术实验楼是学校完全自筹资金350万元所建,总建筑面积为3520.9平方米。内部设有15个面积为97.2平方米的实验室、画室、琴室和计算机室,5个面积为48.6平方米的实验仪器室,各楼层均配备有卫生间和洗手间,三至五楼两侧设有休息阳台,门厅有两个值班室。2007年落成的综合教学楼为国家援藏资金建设项目,国家下拨援藏资金400万元,学校自筹178万元,工程总投资578万元,总建筑面积为5742.46平方米。内部设有24个面积为62.1平方米的标准教室,12个面积为31平方米的教研组办公室,3个面积为88.9平方米的计算机教室以及9个面积不等的电教室、值班室、办公室。两栋楼均设有三个安全通道,各楼层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手间,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齐备。
  甘南师范学校的校史展厅中央有两个大的沙盘模型,总会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它们正是校园旧颜新貌的有力对比,学校七十八年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学校的校园“四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特别是艺术实验楼和新综合教学楼的建成使用,结束了学校使用危房进行办公和教学的历史,解决了学校一直以来缺少教室和办公用房紧张的局面,大大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使学校的基本建设得以较快发展,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该校基本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搞好了硬件设施,学校还不忘对师资队伍的大力建设。每学期或学年,学校里都会开展一系列教育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评比、优秀教案评选、出版校刊《探索与实践》、论著发表和评比、教研组活动等。此外,还积极加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各类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自1998年至今,全校教师共参加培训556人次,其中国家级培训74人次、省级培训134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31篇,各类获奖480余次。
畅想未来 再创辉煌
  甘南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州各地,每名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家长关注甘南师范,社会聚焦甘南师范,甘南师范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凡是到过甘南师范学校的人都知道,打动他们的不只是高楼栉比、花木葱茏、芳草如茵,透过主建筑沉稳大气的黄色,透过师范人那一张张充溢着自信、自强、自豪的笑靥,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着活力、魅力、幸福的美丽校园!
  悠久的办学历史,优良的教风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使甘南师范学校创造性地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校长王学文说,今后甘南师范学校作为甘南州合格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职工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以及“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学校”,肩负甘南州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甘南州教师培训中心和甘南州教育党校的多重重任,必将为甘南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首往昔,如歌的岁月记载着甘南师范曾经的豪迈与激情。
  注目今天,师生的每一份努力,都在描绘着学校色彩斑斓的崭新画卷。
  展望未来,青春飞扬的甘南师范将一路高歌,走向辉煌!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