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针对惠农贷款资金发挥效益不明显、牧民群众理解偏差、还款能力差等问题,全县在全面掌握广大牧民群众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出将双联惠农贷款捆绑到牧民专业合作社来使用和发展,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申请双联惠农贷款,积极推进惠农贷款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牧民优势产业专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贷款资金使用效益,打造富户带贫户、大户带小户、能人带群众的扶贫开发模式。 思路决定出路,全县上下达成共识,紧扣“精准扶贫”这条主线,大胆探索,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能力、技术、资金三个方面,将贫困人口分成没资金、没技术没资金和没能力没技术没资金三类,针对不同群体,果断提出“直补到户、托管分成、入股分红”三项产业扶贫新举措。 模式 惠农贷款+合作社, 实施精准“滴灌” 5月7日,晴,春日的阳光让人感觉温暖而惬意。 采日玛乡喇智河岱宗牧民专业合作社内,同样是一派温暖而惬意的情景,牛舍里,一头头牦牛在悠闲地吃草,饲料储存室旁,工作人员熟练操作机器加工饲料,牛舍对面不远处,工人们正在浇灌地基,隆隆的机器声告诉我们,养殖规模扩建工作紧张有序进行当中。 正在给牛添饲料的工人贡去乎杰布,因草场小、牲畜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年收入仅有5508元,家庭人均收入1377元,被列为贫困户。如今,他通过乡政府引导,主动加入喇智河岱宗牧民专业合作社,把贷款也投入到该社,贡去乎杰布本人在专业合作社打工,每年收益4000元,年底还得到专业合作社分红5000元,该贫困户年收入高达1.7万元,家庭人均收入4244元,他说:“多亏党的扶贫政策好,我们在合作社既打工赚工资,还有入股分红,我们日子会好起来的。” 县扶贫办赵主任说,这就是玛曲大胆尝试的“入股分红”模式。去年,玛曲县把有限的惠农贷款资金用在刀刃上,对贫困户中的“三无人员”(指无草场、无牛羊、无房屋)所贷资金适时进行跟踪服务,鼓励贫困户将惠农贷款资金捆绑到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采取盈利分红的激励、村规民约的约束等措施,鼓励贫困牧民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社员将贷款转入合作社专用账户,合作社集中管理、集约运营、统一偿还,年底由合作社给予贫困户5000—9000元的盈利分红,贫困户家庭成员也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挣工资。这样既拉动了惠农贷款额度,又发展壮大了专业合作社,还确保了贫困户精准扶贫和增收,真正实现了惠农贷款和专业合作社相互促进、相互扶持、相得益彰,牧民群众真正受益。 享受惠农贷款,打工又赚钱,入股有分红,贫困户还学到了一技之长,这种扶贫模式瞄准了精准扶贫的“靶心”,为贫困户脱贫带来了希望。 玛曲县探索的“惠农贷款+合作社”发展模式,把贫困户脱贫与专业合作社发展结合,让他们在产业发展中得实惠、鼓口袋。 辐射 凸显合作社优势, 确保精准脱贫 贫困户情况各异,怎样精准扶贫,怎样凸显“惠农贷款+合作社”发展模式的优势,玛曲县探索的办法是,利用不同的“管道”,对有能力、有技术、没资金的贫困户,采取资金直补到户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开发式扶贫;对有能力、没技术、没资金的贫困户,采取托管分成吸纳参与打工,以收益分成的方式实施带动式扶贫;对没有能力、资金、技术的特殊群体,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实施兜底式扶贫。每个扶贫方式,犹如一块殷红的炭火,迅速点燃了贫困户致富的热情。 2011年,欧拉乡安茂村尕藏才让联合村子里7户牧户组建了畜合隆藏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贫困户5户。当时只有种公羊87只。近几年,在惠农贷款的支持下壮大了专业合作社规模。到2015年配送种公羊200只,年收益100万元,每户贫困户分红7500元。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558家,创建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省级6家、州级7家、县级21家,注册资本达7.9亿元,流转草场面积623万亩,涉及牧户4215户。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发展、规范使“惠农贷款+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作用更加凸显,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逐步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