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建舟 张继元 尹党周
傍晚六时,吃过晚饭,由州县两级干部组成的舟曲县果耶乡勒阿村驻村工作队便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快速向散居在山上的农户家中走去。夜深了,才借着星光摸回来。这是州委组织部选派到贫困村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的日常生活。 “你家有三轮车、摩托车吗?”“家里养牛养羊或者种植药材、外出打工,一年的经济收入有多少?”晚上8点,在勒阿村屠新房德家里,州扶贫办计划科科长才让扎西一边查看村民的户口本,一边在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上做着记录。屠新房德家徒四壁,才让扎西里里外外看了个遍,问了个遍,生怕漏掉什么。“没办法,这是我的职业病,到哪儿都坚持问题导向。”才让扎西笑着。评估完毕后,他还对农户家的物品一一查看拍照,并再一次仔细审核了评估表,才让农户签名、按手印。“这次识别扶贫对象很公平、公正,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就是保证。”勒阿村的群众说。 一声“你好”,是工作队队员走进农户家门的问候语;一声“谢谢”,是工作队队员走出农户家门得到的回应。在甘南草原,像才让扎西这样的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还有很多。他们每天穿梭在乡间小路,详细了解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全州现已确定扶贫对象6.45万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确保到2018年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州如何完成这一目标任务? “对象摸不准,就会一场空。”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如何确保首战告捷?2013年底,全州建立健全“州上总体协调、部门协同指导、县市责任主体、乡镇全面落实、村户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助推”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千名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从州直单位和县市直部门选派284名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284个,成员1457人,分赴284个贫困村开展普查摸底、识别登记,全州精准脱贫攻坚大幕全面拉开。 “对象摸不准,就会一场空。”如何精准识别贫困户?我州拿出了有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和方法的“导航仪”,精准定位。坚持以18个特困片带、284个贫困村为重点范围,采取“5431”贫困人口识别法(五办法:优先进入法、筛选排除法、条件准入法、村干提议法、群众直推法。四评议:村民小组评议、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两代表一委员”评议、高僧大德和“老人组织”评议;三公示:村民小组公示、行政村公示、乡镇政府公示;一公告),对全州284个贫困村、3万户12.58万贫困人口进行了建档立卡。以建档立卡成果为基础,全面对接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配套文件,大力开展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录入工作,录入贫困户扶持措施信息19.56万条,扶持措施和帮扶责任到户到人、无缝对接,扶贫工作实现了从“被动粗放”向“主动精准”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对贫困村、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经过扶持已脱贫的,经民主评议和公示后有序退出;对于返贫的将其及时纳入扶贫对象予以帮扶。 “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 阿拉乡立池自然村的交巴特一家十分贫困。乡党委书记李英环主动与他家结成帮扶对子。去年,李英环为交巴特送去3头牛,争取危旧房改造资金1.4万元和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几个月下来,牛不仅没有壮大,反而因病等原因减少了。李英环这才切身感受到:“送钱、送物只是扶贫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送‘技’、送‘智’。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于是,李英环请人帮交巴特整修牛圈,又给他买了3只小牛犊和几只羊,同时教他养殖技术,帮他寻找销路。现在,交巴特的牛羊膘肥体壮,可以卖个好价钱了。 碌曲县副县长杨边英介绍说:“碌曲县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逐村逐户分析研究、号脉诊断,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区有档,分类、分村、分户精准施策。” “干部驻村,是‘滴灌’的‘管道’。” “有了驻村干部的精心帮扶,我才走上了致富路。”卓尼县申藏乡申藏村种植大户乔高娃深有感触地说。 在申藏村“第一书记”杨帆俊的结对帮扶下,乔高娃种植药材,并办起养养鸡场,走上了致富路。 去年以来,全州全面落实地级党员领导干部帮扶工作机制,开展了地级党员领导干部“包县、联乡、驻村、入户”抓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双联和扶贫攻坚深度融合。调整加强贫困县贫困村的双联帮扶力量,整合大学生村官、挂职干部、乡镇包村干部、双联单位干部等组建成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年轻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贫困村推行单位帮扶机制,建立州直单位责任到村、资金到村、技术到村、督办到村的“四到村”驻村帮扶机制,使领导力量、扶贫资源和帮扶力量进一步向贫困村集中。 从2013年开始,全州实施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制度,党员干部与贫困帮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共谋致富路子。从去年3月起,又建立起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常住村”的长效工作机制,让工作队的所有成员住在农村、吃在农村,帮在农家。 州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精准帮扶是‘滴灌’,干部驻村是‘滴灌’的‘管道’。‘管道’铺设得好,扶贫才会有成效。为加强帮扶力量,我们从机关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回到贫困村任职,与镇村干部一道沉到‘一线’推进精准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