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战略举措,为我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结合县情实际,从抢抓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创建和谐寺庙教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之路的角度,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和思考。 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对我们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农牧村发展、维护农牧村稳定的治本之策,是统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创举。 一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重要论述,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丰富,进一步显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既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生态文明和后发崛起的重要途径。 二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长期以来,临潭县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连片贫困区,保护与发展、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涵盖了夯实基础条件、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保障等农牧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我们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举措。去年以来,省州县委把脱贫攻坚上升到了“一号工程”,临潭县作为国扶贫困县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人口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但是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等突出问题仍然是制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因素,实现生态良好与生活富裕已经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和强烈愿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村贫困问题的创新思路,是有效整合农牧村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和项目资金,促进扶贫方式由过去“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面实施精准脱贫的战略举措,对于加快转变农牧村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村经济转型、改变农牧村落后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现状 2015年以来,临潭县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抓住国家、省上大力支持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选择冶力关镇等12个乡镇17个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有先行建设基础条件、建成后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自然村社作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创建目标。按照“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整合危旧房改造、援建和群众自筹等各类资金2.55亿元,编制完成了17个规划和方案,涉及全县2190户9686人,开展了以改善农牧村生态环境、提升农牧村生活质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实施了“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集中建设了一批道路硬化、住房、供水、防洪、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扶持发展了一批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社、农牧林家乐等富民项目,着力培育了一批中藏药材、经济林果、牛羊育肥等特色产业,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加强了生态文明教育,弘扬了生态文化,羊永乡李岗村、八角乡竹林村等生态文明小康村在全州发挥了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示范村创建,有效提升了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和基本生态环境条件,调动了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改善了农牧村环境卫生,初步显现了生态效益、发展效益、稳定效益和示范效益,为“十三五”期间临潭县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创新了模式、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州发挥了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但是笔者认为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临潭基本是纯农业县,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生态含金量低,转型升级难度大,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提出了发展生态产业的更高要求。二是部分生态文明小康村规划编制缺乏高端性、包容性、超前性,在突出各乡各村特色方面结合的不够好,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在培育富民优势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打造优美环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各小康村公共服务、医疗设施等基本民生保障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四是宣传舆论还不到位,部分群众在山靠山、在水吃水,首先想到的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没有在思想和认识上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尚未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五是发动群众不够广泛深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不突出,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共建的格局没有形成,群众生态文明观念有待提高。 四、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虽然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前所未有:一是有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正确指引。近年来,中央和省上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将甘南州列入全国13个地市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单位、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甘肃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州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建设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的计划,这将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有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已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上领导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已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列入了藏区专项规划,临潭县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既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州要求,也契合全县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将会得到国家和省州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有长期以来积累的物质、人力、资源基础。一方面,临潭县文化、旅游、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冶力关、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维埃政府遗址、明洪武洮州卫城和洮岷“花儿”、“万人拔河”等一大批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和民俗景观,可以说是文化宝库、山水宝地、生态宝藏,依托这些特色优势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发展前景巨大。另一方面,经过连续多少年的发展,全县农牧民群众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广大农牧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愿望日益迫切,小康村建设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已成为群众的热切期盼,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必将为我们加快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临潭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期间,临潭县要建设357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任务异常艰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点多面广,内涵丰富,涉及基础设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要把思想高度统一起来、把力量高度集中起来、把要素高度聚合起来,举全县之力投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做足做好“生态”和“小康”两篇文章。 (一)坚持规划先行,在科学引领上做文章。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规划是基础性环节。要坚持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原则,扎扎实实抓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尽可能地体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要坚持着眼全局,结合脱贫攻坚、双联行动,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好农牧村基础设施问题,促进群众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根据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保持和体现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等特点,保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发掘,注重与自然地理、山水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规划与实施的无缝衔接。 (二)坚持分类指导,在注重特色上求实效。临潭县农牧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各乡有各乡的特点,各村有各村的特征,各社有各社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必须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在共创中突出首创。要坚决反对“一刀切”和“齐步走”,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尊重各乡各村资源禀赋特征、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基础条件,凸显差别化优势,避免同质化、雷同化,更加注重小康村与周边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相互协调发展,真正把每一个小康村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板,打造成地域特色、人文特色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的经典。特别要善于挖掘利用各乡镇村组的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临潭特色江淮特色风貌得以有效传承,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三)坚持整体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周到方便的生产生活服务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牧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农牧村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要坚持把精准扶贫、“双联”行动、文化旅游等发展项目整合起来,整体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源在服务小康村建设中的聚合效应,着力解决农牧民群众发展中存在的困难。要加强衔接沟通,大力整合对口援建、危旧房改造、“一事一议”、“一村一场”、整村推进、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整体推进小康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坚持发挥优势,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出实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要牢牢扭住产业的特色性、富民性、生态性来做文章,用好临潭自身的独特资源,比如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业、高原夏菜产业等,全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培育工程,培育更多的绿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要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有序开展土地集中流转,引导农牧民开展农副产品初加工、深加工,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八角、冶力关、新城等乡镇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形成生态文明小康村与农牧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要把脱贫攻坚与小康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强化技能培训,注重培育特色富民产业,积极支持和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自我脱贫能力,不断拓宽增收渠道。 (五)坚持全民参与,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上用实功。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的重点。要以全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广泛组织动员乡村干部及群众积极参与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彻底解决农牧村柴草乱堆、粪土乱倒、垃圾乱扔、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八乱”现象,营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环境整洁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的村庄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制度“五大体系”建设,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六)坚持群众主体,在各方联动上出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至关重要。要把农牧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由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新格局。要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解疑释惑,引导和发挥全县各族群众建设生态幸福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新体系。 (七)坚持互促共进,在推动“两个”创建融合上求突破。 临潭县有汉、回、藏、蒙古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02%,境内有藏传佛教寺院、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会等宗教活动场所52处,属于全民信教地区,宗教影响范围广,寺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态信仰在藏区有客观的社会基础,如藏传佛教就强调人们要崇尚自然、爱护生灵、戒杀放生、保护动植物,全州境内大量存在的“神山”、“神林”、“寺院林”,以及广大群众开展的煨桑节等活动就是很好的佐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深入推进和谐寺庙创建并无矛盾之处,深入推进和谐寺庙创建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小康村建设的有力抓手,需要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甘南人天生就懂得“生态信仰不可亵渎、自然尊严不可冒犯”的道理,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就要充分尊重各族群众对“神山神水”的崇敬和虔诚,努力把厚植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生态敬畏感、绿色亲近感、自然存在感”发掘出来,把各族群众的“生态自觉”和“生态信仰”激活放大。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寺庙的影响力,在广大群众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把生态文化根植在每一个人心中。要站在保卫生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严格落实各项生态指标,加快解决各类生态问题,确保实现生态发展、寺庙和谐和社会稳定同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