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华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有两个地方犹如江河的源头,而这两条河流不断地接纳支流,演绎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宏伟移民篇章。这两个源头,曾让数百万人,梦魂萦绕;这两个源头,曾让数百万人,寸断柔肠。这两条河流,又像两棵长满枝叶的巨树,庇护着中华大地。 这两个源头,一个是山西大槐树,一个是南京竹丝巷。 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中西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传着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他们祖先的发祥地,是他们的根。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鸦窝——一个大槐树上的老鸦窝。大槐树不仅仅流传于人们的口耳间,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黄的族谱中。 在我的故乡洮州(今甘肃临潭)、甘肃民勤、云南马龙、贵州屯堡和青海南部等地,流传着关于应天府竹丝巷的传说。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南京竹丝巷迁来的。迁徙原因如《光鉴总论广注 明朝篇杀京民条》注述:“帝以元宵灯谜画一妇女,手怀西瓜乘马。而马后脚甚大。上曰:‘彼以皇后为戏耍’,盖言淮西妇马后脚大也,乃大杀京民之不安分者”;也有元宵节竹丝巷民众有耍猴之戏,因小人佞言,说给马猴穿了大鞋,是在戏谑皇后,朱元璋大怒,将竹丝巷民众迁出南京,发配到边陲戍边屯田。还有一说是朱元璋进了南京城,闻竹丝巷一名,认为是犯了皇帝的大忌,还以为不归顺的民众对他的诅咒(猪死巷),因此勃然大怒。或许这只是朱元璋为移民所寻找的借口而已。其真正目的是在明洪武年间为了改变宋元以来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巩固明王朝统治,朱元璋采取的移民固边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从江浙一带进行了有计划大规模的移民。整个大明帝国自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超过一千三百四十万的人口成为迁徙对象,相当于大明帝国的五分之一人口。朱元璋在移民时实行了顺者奖励、逆者强制的政策。在昔日移民区,还能听到老人们传说的“背搭手”往事,那是对不愿远离故土移民采取的强制办法。 《洮州厅志》记载“明洪武十二年(1380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据纳麟七站之地,朱元璋命李文忠往筹军事,英(沐英)等至洮州旧城(今临潭城关),寇遁去,追斩其魁数人,尽获畜产。遂于东笼山南川度地筑城置戍,遣使来奏。”帝报曰:“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遂置洮州卫,守之。李文忠等谏言官军守洮州,饷艰民劳。帝降敕谕之曰:“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汉、唐以来备边要地,今番寇即斥,弃之不守,数年后番人将复为患。虑小费而患大虞,岂良策哉。所获牛羊,分给将士,也足弃两年军食。其如敕行之。”文忠乃不敢违。在朱元璋的深谋远虑下,洮州军民千户所提升为洮州卫,军民由千一百二十人充实到五千六百人。沐英带来的随军将士在洮州屯田落户,其家属也随后被迁到这荒蛮之地。秦淮河畔醉人的“茉莉花”也被带到这荒山野岭,成为移民的思乡之花,变得高亢、凄美。在设置洮州卫前,曾设有河州卫,明洪武二十四年,又设了岷州卫等卫,隶属于陕西都司管理。这一时期,明军乘胜追击,拓境千里,在青海南部也相继筑城戍守,设置了西宁卫。 1383年,朱元璋应沐英之求,把南京城的居民、能工巧匠、江南大户,迁往云南,充实边疆,仅这一次,就移民200多万。部分在洮州卫的兵士也被带到贵州、云南一带。 据此可以看出,明王朝大规模移民中山西和江浙占了大半。在600多年的口耳相传中,形成了“山西大槐树”和“南京竹丝巷”两大渊源。对于大槐树的出处没有过多争论,有的更为具体,是来自“山西大槐树老鸹窝的”。而对于“南京竹丝巷”有诸多分歧,仅“竹丝巷”异名就有多个:(竹子巷、朱氏巷、珠玑巷、纻丝巷、竹屐巷、都司巷等)。青海省山姓人口流传,山姓在明朝初期从南京竹丝巷入青海,现分布在湟中县、贵德县、西宁市、平安县、格尔木市、兴海县、共和县、海北州等地。云南一份《王氏家谱》记载:“王氏世祖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竹子巷”。《云南马龙彭姓 源流考》彭氏家谱中也记载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一带。贵州屯堡人,也相传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云南纳更山土巡检龙氏始祖龙咀,原是居住在江苏南京紫竹林柳树湾石门坎汉族,青年时代漂泊江湖,明洪武14年(1381年)投入沭英军中来到到云南,立有战功,尤其在平服交趾(安南)的战争中战功显著,龙咀被命令留军在红河以南明朝册封的纳更山土巡检土司地区,置立五台哨、戍边垦殖。”而洮州民间汉族多言来自应天府竹丝巷或竹子巷的,《洮州厅志》记载明朝著名将领金朝兴,“南京纻丝巷人”。对以上分歧进行归纳,这部分移民应该来自“南京(应天府)紫竹林柳树湾高石坎竹丝巷”。高石坎别名石门坎,竹丝巷别名竹子巷。 由此溯源,《方麓集》南都官舍篇记载:“在南者有二,一曰尚书巷,在长安市,吏户兵三部之宅在焉;一曰柳树湾,在正阳门之东,礼工二部之宅在焉。”可以看出,在柳树湾一带居住的主要是能工巧匠。《南京晨报》记者胡成效曾报道:“‘纻丝巷’很有可能是位于城东南蓝旗街的‘竹子巷’”。考证今日的蓝旗街,属白下区。该区域,据《禹贡》、《尔雅》记载,唐、虞、夏、商属古扬州。据《史记》记载,周朝至春秋属吴国,战国后期,先属越国,后属楚国金陵邑。洮州民间春节期间有正月“初五”为“破五",有不走亲访友的习俗,据说这一天越王勾践破了吴国,俘虏了吴王夫差。扬吴、南唐时,白下区成为“江南佳丽地,人间帝王州”。公元1366年,朱元璋征调民工,填燕雀湖,在今白下区和玄武区地域内营造紫禁城。因紫禁城建设,就将柳树湾一带的居民一股脑儿迁出南京城。孝陵卫街道就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的东部,紫金山南麓,东与栖霞区马群街道相连,南与白下区的石门坎街道为邻。在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记载:“右西北含狮子桥、百子亭、府后岗、紫竹林等”。据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明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记载:“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叙疏通外,惟洪武冈口东,从口口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足见,南京历史上确有紫竹林、石门坎(高石坎)、柳树湾等地名。 《白下琐言》记载,南京造作折扇骨素有盛名。明初时,白下区为制扇中心。《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通济门外民善柔治竹木,雕刻文字为折扇。”可以看出,竹丝巷(竹子巷)称谓不是空穴来风。 明紫禁城建成后,多次经历火灾。永乐五年,始建北京宫殿。十八年,北京各宫殿建成,诏改京师,北京成为都城。明仁宗即位,准备重返南京,改北京诸司为行在。明英宗正统六年,正式定都北京,不得称行在。清朝时,旧人换了新人,旧名改了新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回顾历史的变迁真是沧桑桑田,可缭绕的家园情结却仍旧枝繁叶茂。 竹丝巷,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