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建舟 苏琳喜
五月的清晨,碧空如洗,阳光微露。驻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工作队副队长西热加措和平常一样起了个大早,顺着熟悉的水泥小路,朝秀玛村仁青家走去。 “最近牛羊饲料够不够用?”“新建的暖棚建设得怎么样了?精准扶贫款下来了没有?”得知情况良好,西热加措长舒了一口气,紧接着又说:“得抓紧时间备好下个月的牛饲料啊。哦,对了,要抓紧做好新暖棚的修建。” “干部驻村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通道和助推剂。全县驻村帮扶工作按照部署要求,与省州抽调干部组成帮扶工作队,要求和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生活。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难题、生产难题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西热加措告诉记者。 一开始,走访情况较为顺利,但到后来,工作队发现情况十分复杂,工作队被闻讯前来的群众围住,村民纷纷向工作队反映家庭情况,要求列入贫困户,享受政策待遇。工作队思虑再三,决定改变战术,对每个家庭走访一次,在直接问询的基础上,间接取证,把“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落到实处。他们还专门备了民情记事本,里面记录着每一天的走访记录及心得,每户贫困户的情况他们都了如指掌。 一位工作人员说:“以前在机关,没感受到基层的辛苦,入户走访还真是辛苦活,有时还找不到人,但为了消除村里的矛盾,我们必须进行地毯式走访,确保贫困户的精准度。” 他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几个月的走访,严格识别后,最终确定35户为精准扶贫对象。在听取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精准扶贫意见的基础上,工作队从获取经济效益最优的角度确定了农牧户搞养殖的项目,帮助秀玛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与贫困户签订养殖协议。 仁青说,以前村里的主要产业就是畜牧业,自从工作队进村后,调整以前传统的发展模式,给村里争取养殖业项目,从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畜棚建设到精准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都是工作队给帮着做的。“全村48户,有30户入股到专业合作社,有的还在专业合作社打工赚钱,每年每户入股分红5000元,和前两年的收入相比,我们村的人均收入明显提高了。”仁青乐得合不拢嘴。 “干部驻村工作开展帮扶制度的建立,开启了对贫困村‘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帮扶制度,为实施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提供了重要保障。”玛曲县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在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入乡驻村干部资源,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省、州、县组织部门选派4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非贫困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整合双联干部、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挂职干部、村第一书记工作力量,在15个贫困村组建了6—9人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工作队队员集中开展了两轮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解决了工作队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针对工作队员实际情况,编印了《服务基层群众藏汉双语900句》手册,及时发放到每个队员手中,方便了队员与牧民群众沟通交流。工作队充分发挥精准脱贫指导员、项目实施协调员、政策法规宣传员、贫困群众服务员、资金使用监督员“五大员”作用,认真帮助乡镇、村组落实精准识别、精准脱贫“853”管理办法,积极对接县“1+17+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共为群众代理服务事项达3000余件,有效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5个省级、6个州级和72个县级双联帮扶单位的1811名干部长期轮流驻村工作,与所有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了解村情民意、嘘寒问暖。 孩子上学难,脚下行路难,低保生活难…….几年前,这是玛曲县尼玛镇秀玛村恶劣环境和贫困状态的真实写照。而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后,这里的村民感受着越来越多的变化、温暖和希望。 “我们打心眼里感谢驻村工作队,他们就是我们最亲的人!”村民仁青东智由衷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短短一年时间,秀玛村的面貌得到了改善,秀玛村上演的这一幕“翻身记”,让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卓玛颇为感慨。她说,曾经上大学期间接受过双联干部的帮助,大学毕业后她心怀感恩,又回到家乡,现在看到自己村子的变化,心里既感激,又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