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东明山的记忆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6月0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马廷义


  □马廷义

  刘梦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东明山不高也无仙;水不深也无龙,然而它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绝对是灵水名山。
  东明山在临潭县城的东面,关河和大庙河在它脚下静静地流淌。晨曦微露,第一抹阳光就是从东明山洒向县城的。
  当然,东明山是文献中的叫法,当地人普遍称它为“拾儿山”或“拾叶儿山”。这都源于当地的藏族方言,其意是“儿女山”。联想到东明山娘娘庙中的送子娘娘和络绎不绝的求儿求女者,藏语的称谓似乎更为贴切。
  东明山不雄伟险奇,在城周围不高的诸山中,至多能算是一座中等的山。有人统计过,约有六百级台阶就可上到山顶。但在民间它就是一座神山,是儒释道文化共存的山。
  沿着崎岖的小道拾级而上,到东明山顶便是新修的魁星阁,临潭汉民和其它地方的汉民一样,注重对魁星的崇拜。
  魁星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此四星合称“魁星”也称“天魁”。后来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盛行于宋代。魁星塑像全中国都基本一致,青面赤发环眼,头生两角,右手握一管大笔,左手持一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踩海中之鳌,意为独占鳌头。
  而民间则传说,古代有一读书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但因相貌奇丑,脸麻腿瘸,所以屡试不中。后来一考中第,在殿试中皇帝问他脸麻腿瘸之故,他说“麻面映天象捧择星斗,脚跳龙门独占鳌头”。因此他殿试成功,金榜题名,死后成为文曲星,主管人间文事。
  民间另一传说,这个读书人在殿试中,由于皇帝恶其相貌丑恶,而殿试未中,他怒而折笔摔斗,以墨抹面,以示抗议,后抑郁而死。玉帝怜其才情,封其为文曲星,主管人间文事。因此其塑像是青面赤发环眼,民间就有了“一半鬼,一半斗,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的说法。每年高考前后,朝拜魁星的莘莘学子和家长会纷至沓来,上香许愿求祈高考金榜题名。
  东明山巅的魁星阁有前后两处,都是八卦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拱斗落彩。前处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低矮简陋,陈旧不堪,现已废弃不用。另一处是近年修建的,高大挺拔,美轮美奂,新塑的魁星塑像色彩艳丽,二0一四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由藏传佛教高僧点睛开光。2013年1月的清晨,笔者在老魁星阁偶逢祭祀魁星盛况,老爷先生齐集东明山顶,旧城杨老爷主持祭祀仪式。祭文祈曰:“祝千家万户,代代书香,佑读数学子金榜题名……”贡品满桌,礼仪隆重。魁星阁置于东明山顶,高居菩萨殿和娘娘庙之上,正是反映了渗透在中国人观念中的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神意识。
  从山顶往下就是东明山庙,又称菩萨殿,坐落在魁星阁脚下。东明山庙历史悠久,几经战乱,屡遭焚毁。最近的一次是在1954年,马良股匪叛乱平息之后和镇压反革命开始之初。是年正月十五晚,旧城一年一度的万人扯绳(拔河)赛结束,人们纷纷登上东明山,开始了元宵之夜的花儿会。当时在旧城驻扎着解放军的一个连,是由原国民党地方自卫队和土匪武装改编后组建的,连长被旧城人称为傻连长。其不明地方民情,把赴花儿会的人误判为土匪上山了,故而从旧城南门城头向东明山庙开炮射击,四发炮弹落在庙外的山坡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又误抓误捕了很多游山的无辜汉回群众,送往河西劳改,许多人从此踏上了不归之路。此后不久反封建运动开始,东明山庙亦被拆毁,从我记事起,东明山庙就是残垣颓壁的一处废墟,只有面对县城的大坡上,用石子镶嵌的一个大大的“忠”字,与对面西风山坡上大大的“用”字遥遥相对。
  1985年初春,旧城的汉民群众自发上山,清理废墟,重新建庙。那时山上的群众人山人海。笔者时任城关镇文书,县政府主管民族宗教的副县长打来电话,要求镇党委书记带人上山制止。这让在基层工作多年,谙熟民族宗教政策的老书记着实犯了难,初涉人事的我便为老书记出起了主意,“今天不能上山,群众会把你们从山上扔下来。你不如回家,县上来人或来电话由我应付,就说你已带人上山制止”。书记回了家,县上也未再追查,此事亦不了了之。记得台湾诗人余光中诗云“想起菩萨来中土,空净之中,常含着一涟笑意,眼神与唇态像难以捉摸(佛曰不可说)的倒影,偶尔历史也会眨一眨眼睛,难说究竟是有意或无心”。历史的偶尔让人刻骨铭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端午节龙神赛会十八龙神进新城,县上都要召开会议,派人下去阻止龙神白天进城,只准晚上入庙。与现时相对照,真是冰火二重天。“但隔着时光如伊水迢迢,伊水不回头而青山长在,功过且归历史,名胜等待远客,象教自能推佛法,色空何曾空”(余光中诗)
  现在的东明山庙,是2012年重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修建的东明山庙只是简易的三间瓦房。如今一座雄伟的金碧辉煌的庙宇屹立在东明山,“古刹映千山,有水皆流秋夜月;庙堂高万仞,无山不带夕阳云”。东明山庙是典型的释道结合的庙,二楼供奉的是佛教三大菩萨,一楼供奉的是包括送子娘娘在内的道教十位娘娘。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由佛僧和道士轮流念经祭奠,共享人间烟火。
  东明山滴水崖掩映在绿树丛林之后,从菩萨殿向东沿阶而下,几经迂回,曲径通幽,便到鸟鸣径幽,花香泉清的滴水崖下。滴水崖是砂砾岩的山崖,上有两个岩洞,崖底有两三处泉洞,泉水从洞顶滴下,滴水洞泉经年不断,旱涝无变,泉水清冽甘甜,是泡茶品茗的上品。当地民间信仰认为它是滴水观音或滴水娘娘显灵的地方。
  滴水崖东侧是当地宁姓家族的家庙,这一地方也称黑虎殿,庙殿正壁上绘有一只硕大的黑虎,其为财神赵公明元帅的坐骑,也是宁姓家族的家神。
  滴水崖处在东明山正南的山湾中,此湾是在滴水泉的作用下由滑坡而形成的,据光绪三十三年编纂的《洮州厅志》“灾异”载:
  光绪元年七月九洮东明山崩;光绪二十五年旧洮东明山崩。
  东明山滴水崖上方的岩洞,据李英俊先生《临潭简史》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时开凿的洞窟,“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对后来洮州地区有很多的影响,王清村的天鼓洞、冶力关的三星洞、旧城的石儿山洞,以及各种寺院的兴建,都是受这种影响的结果”。
  从滴水崖下侧的逸然亭,沿一条羊肠小径西行,就到了东明山的山门,从高大的山门处可俯瞰县城的全貌,对面的西凤山,犹如一只振羽待飞的凤凰飞临东明山顶,去迎接冉冉升起的旭日。山门四柱的对联云:
  山占东明云绕密林藏古庙;
  地胜西凤风吹青松响回廊。

  五里城郭来眼底;
  千年文明泛心头。
  对联的撰写者是自号“东明山翁”的杨祖震老先生,杨老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现已年届八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任卓尼一中校长,1999年退休,服务于洮州农民文化宫,2014年东明书院成立任书院院长。杨先生自退休始,黎明即起,登临东明,十六年风雨无阻,未曾一日中断。虽是耄耋老人,上山身态轻盈,下山一路小跑,健步如飞。先生耿直倔强,淡泊清明,擅楹联,谙书法。二十年来洮州农民文化宫和东明山节庆的对联都由他编撰和书写。2014年先生自费刊印了的《洮州农民文化宫二十年楹联纪实》。先生的对联脱去了一般寺庙对联的神秘和陈腐之气,贴近现实,清新励志,他的魁星阁联:
  有志书生不怕龙门高万丈;
  多学才子何悲凤楼几千里。

  云路天梯无垠,学活苦存乐;
  霞光朝日有限,人生短缺长。
  他的对联意境高远,见解深刻,情真意切不乏联中精品,正如他春节自书门联:
  门含春色,墨生艳丽;
  笔吐真情,联出新意。
  东明山激发了先生的才情,先生为东明山注入了文化的基因,善莫大焉。东明山清新秀丽,白岩先生一首绝句道明了东明山的魅力:
  落霞领赏看烟云,滴翠岩下听鸣泉。
  春意盎然三分醉,东城南陌半日闲。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