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从党的执政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环境质量指标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硬约束。州委州政府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社会形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但我州由于长期积累的环保问题多,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短板,如何加强管控不欠新账保发展难度非常大。这就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必须正确把握全国和省州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将国家和省上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与全州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综合考虑,统筹推进,切实发挥“十三五”环保规划引领作用,并分年度抓好任务分解和目标落实,集中精力、倒排时间、细化责任、自加压力,持续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甘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和奋力打造“生态甘南”的关键时期。当前,全州环保系统要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强化学习,注重创新,苦练内功,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各项环保工作,要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立足现有条件,实行重点攻坚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实现工作力度和工作效果相对应,通过污染整治、空间管制、标准引领、产业发展、责任考核等手段,切实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环保作用,在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绿色化中发挥环保作用。要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效果导向,列清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辐射环境、城乡综合整治和环境风险防控、自然生态保护等全领域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管执法考核问责的刚性约束,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群众环境权益保障真正落地。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加快推进环境质量改善。着力推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县市政府环境质量改善责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加大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开发和公路建设中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监察力度,推进水体、大气和土壤三大重点领域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面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启动实施环境质量改善达标行动,推动公众向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尤其要深入农牧村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持续精准改善环境质量。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污染减排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主要污染物刚性约束。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加强重点行业环境监管,对现有污染源采取清洁生产改造和深入治理、限产限排、停业关闭等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加大各县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规范化管理、提标改造和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实行污染减排项目全过程监管,实施基于环境质量目标导向的总量控制措施。加强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金属污染防治。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全州生态功能区划,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推进生态系统统一监测和系统管理。切实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60%以实施具体项目的方式用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面貌的改善。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全面加强环境预防体系建设。强化空间、总量、准入三条红线对开发布局、建设规模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硬约束,积极主动参与宏观调控,优化经济发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开展矿产资源、水利水电开发等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深化过程监管;突出抓好环境风险防范与排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事后追责;加强环保司法联动,切实推进执法监督,落实县市政府环境质量责任制;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防范体系,提高环境应急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和规范性;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统筹谋划重大环保项目。明确“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认真梳理重大环保建设项目,尽最大努力,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上对藏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做好国家和省上对甘南藏区环保项目的对接,着力搭建好项目争取、运行的平台,谋划好环境质量改善和提标、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环境监管能力、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民环保理念及科普教育等领域的重大建设项目,抓好沟通衔接和项目落地工作,做好做大环境保护项目总盘子。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深化环保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省上深化改革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方案,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进环境损害赔偿鉴定评估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以生态功能保护成效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环评制度改革,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重点落实《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相关改革任务,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工作机制,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机制。改革环境治理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建设,完善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多载体公布各类环境信息,全力构建生态环保社会共治体系。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履职尽责能力。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用实际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广泛开展机关作风和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以党风带行风促政风,着力整治“推诿扯皮”、“庸懒散软”突出问题,加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落实情况检查,抓好环评审批、行政处罚、排污费征收、项目实施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防范监督,着力打造一支铁腕治污、勇于担当、公正透明、作风过硬的环保队伍,全方位树立环保部门的良好形象。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合作市空气环境质量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值控制在73毫克/立方米以内,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控制在37毫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境内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率达到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保持稳定;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 一是着力抓好污染减排开局工作。认真做好“十三五”全州污染减排规划编制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随机抽查,提高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匹配性。科学制定2016年减排计划,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不断深化排污许可工作,做好排污许可证年度审验、日常监管和信息公开工作,对污染减排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继续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月调度、季分析、定期通报和年度考核,督促企业落实达标排放主体责任,对发现的超标排污企业依法严格处理,确保年度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有效服务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按照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全面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安全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彻底清查和整治建设项目环境安全风险隐患;落实环保部环评制度改革最新要求,继续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制定实施重大项目环评协调推进制度,为全州重大项目建设做好环评审查审批服务,并加大对市县环评审批工作的检查指导力度,积极推进我州环评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建设项目环评管理水平;依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推进规划环评工作。坚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强力推进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对环评措施落实和“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追踪环评报告和环评批复的执行情况,全力服务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三是坚持不懈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执行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落实“大气十条”和我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紧紧围绕“控排放、控扬尘、控煤质、控车辆、严管理”的方针,研究制定符合甘南实际的2016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督促指导各县市尤其是合作市找准问题、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努力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确保完成省上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年度目标任务。今年新上空气自动检测站的夏河县、卓尼县、碌曲县要及早谋划,做好煤炭质量管控、燃煤锅炉淘汰改造、清洁能源替代、餐饮油烟治理、建筑扬尘防治等工作。督促机动车检测检验机构严格执行“先环检、后安检”的原则,全面完成机动车尾气检测、环保标志核发和老旧机动车及黄标车淘汰工作任务。 四是强力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深入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实施《甘南州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年内制定完成农副食品加工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并纳入强制清洁生产审核范围,涉重金属矿采选企业要于年底前完善废水治理设施,选矿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逾期完不成整改任务的将予以关停整治。全面梳理分析我州水环境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各县市政府要抓紧制定《2016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计划)》。抢抓机遇,有效利用中央、省级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中央财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通过筛选、排查、储备、实施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水污染防治项目,尤其是通过加快推进污水收集管网敷设,努力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确保县市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0%以上,不断巩固和改善全州水环境质量。继续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尤其是合作市要从2016年起每季度在政府网站公布饮用水源地水质、供水出厂水质、用户水龙头水质监测结果。制定出台《甘南州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考核办法》,督促各县市按期完成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五是积极做好“土十条”实施准备工作。按照国家和省上的安排部署,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依据《甘肃省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加强组织协调,修订完善我州《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方案》,明确我州重点矿区、农区耕地污染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和任务分工;按照国家日前出台的“土十条”的工作要求,年内完成《“十三五”甘南州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计划》编制工作,充分利用我州地处江河源头的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试点项目支持,全面推进我州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试点示范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县域及农村土壤监测体系,为全面组织实施“土十条”奠定稳固的工作基础。 六是精准改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划定并严守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2016年起,全面开展矿山开采行业环境整治工作,加快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督促各县市加快编制水电、矿山企业和公路建设单位生态植被恢复及污染治理规划(方案),确保完成年度治理恢复任务;继续争取和实施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继续加强对已完成建设任务的122个农牧村环境整治项目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效益;继续开展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制度,并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与保护。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和有机食品基地的创建工作。 七是全面排查和治理环境风险隐患。切实加强全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查找和整改企业、政府和环保部门在重金属矿山、饮用水源地、危险废物等环境隐患风险点日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梳理完善环境隐患清单,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目标、措施和要求,督促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对涉嫌环境违法适用行政拘留处罚案件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依法分别移送公安及司法机关处理。及时查处环境污染纠纷和环保投诉信访案件,处理好群众投诉和来信来访,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创新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机制,指导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开展好预案编修和备案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全州环境安全。继续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确保国控、省控污染源企业全部纳入保险范围,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八是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按照省上的安排,年内全面完成辖区内移动通信基站环保验收合格证挂牌工作,大力推进新建33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制度落实。严格落实许可证管理和放射源转入、转出审批备案制度,及时完善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并确保规范运行。加强核技术利用重点单位监管,严格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过程的环境管理,及时修订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九是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贯彻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方案,按照省上深化改革有关要求,重点落实《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相关改革任务,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按照省上的要求,深入推进总量制度改革、排污许可、大气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信息公开、污染源监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等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根据国家的顶层设计,坚持县市党委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变、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不变、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不变,坚持有利于环保目标任务和责任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地方和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新老体系的平稳过渡,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原则,稳妥有序推进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按照环保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配合省上积极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和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逐步提高大气、土壤、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面,稳步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 环境保护工作事关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努力工作,敬业奉献,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改善环境质量,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的美丽幸福新甘南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