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卫平
一、二月二 二月二,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又名“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的节俗,(1)二月初一晚上,各家各户用草木灰绕房屋撒一圈,意防害虫入室。(2)吃大豆(蚕豆),意为咬死庄稼害虫。也有炒“花青稞”吃的。舟曲有炒蚕豆、黄豆、玉米、大麻籽的习俗。这一天,孩子们口袋里装满了豆子,边玩边吃,兴致盎然,还形成了“弹豆子”、“打豆子”的游艺民俗。(3)剃头理发,显尊贵,图吉利。(4)挼尕牛。小牛犊长大,要从事犁地、拉车的劳动,二月二为调牛日,从这天开始,调教尕牛拉车、耕田,直到清明前后。 二、清明节 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在一起的。现在,人们不知寒食节,但在过清明时,融入了寒食节的文化因素,如吃凉食和上坟扫墓。同时,清明上坟时踏青、春游的取意,又是古时甚为流行的三月“上巳节”的节俗积淀。所以,现在的清明节,是三节合一节。 甘南汉族的清明上坟,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上小坟。一般清明的前一天(寒食节),各家祭扫各家的私坟,称“小清明上小坟”。二是上“官坟”(老坟)。清明这天,聚集同宗老幼,公祭祖茔。虽然许多人家的官坟都已成为平地或良田,但仍要在族长率领下,合族大小男子去祭拜、烧纸。一些大家族,“官坟”有几处,或分头去上坟,或依次去祭拜。所以,清明上坟时间长。三是“吃会”。上完坟后,合族男女老少聚集到管会的人家聚餐,叫“吃会”。这是古代“祠堂祭”的一种变形。现在虽无祠堂,但改革开放后,许多家族都绘制了“祖衔”神案,有些大家族还续写了《家谱》,“吃会”时,挂起“祖衔”神案,给后辈讲说《家谱》和祖训族规,分序长幼,共商一年族内需处理的重大事宜。过去,平时族中少年若有无礼或越轨行为者,清明坟上和“吃会”时,族长要当众训诫,甚而罚跪责诘。 有些人家的“吃会”活动,不到家里,就在坟头,分享馂余,合族欢聚。甚或带上炊具、帐篷和酒肉等食物,踏青春游,吸收春天大地的气息,挖拾田间鲜美的野菜,敦行和睦,其乐融融。 清明上坟,一般是选单日子,如果清明适逢双日,就在前一日上坟。清明上坟,主要给坟头添培土,整修墓地。给坟头培土是有讲究的,新坟一般在寒食日,老坟在清明日,如遇闰月,新坟老坟都不培土。 清明上坟的特色,是在坟上挂“纸耀耀儿”(即彩纸带)。当坟头蒿草或松柏树枝上挂起五颜六色的“纸耀耀儿”,那荒凉的坟地霎时焕发出勃勃生机,沉睡的祖先似乎也在欣喜的微笑。 上坟习俗,过去只是家族男性成员参加,随着时代变化,现在也有出嫁女儿上坟的情况。 清明节的食俗,主要是凉食,凉粉、甜醅、煮熟的婆婆奶儿(蕨麻)、红枣、鸡蛋、腊肉,这些既是祭品,又是节日的特色食品。 三、端午节 端午节是汉族和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28个少数民族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俗,大同小异,但也有地方特色。甘南汉族的端午节俗:(1)露水洗脸。清早,人们多去田野打露水洗脸或擦拭眼睛,以防治疮和眼疾。(2)佩戴荷包。不仅戴荷包,小孩和幼儿的脚腕、手腕、脖子上还要系五色线搓成的花绳,舟曲人叫“百索儿”。(3)门首插杨柳枝。杨柳枝趁有露水时折来,插于大门和住房的门首,意在防灾祛病;或用柳条编成一个圆帽圈戴在头上,据说一年不会头疼。(4)采药。俗话说:“五月端午的草,样样都是药。”端午除采艾草以备药用,也有抓条蛇装入酒瓶,或捉个癞犊儿(蟾蜍),用墨填腹,挂起风干,以备药用的习俗。故当地有“癞犊儿避端午,躲得了今年,躲不了明年”的谚言。(5)饮雄黄酒。端午这天,老人们喜欢饮一点雄黄酒,也会给小孩的耳、鼻、口等处涂上点雄黄酒,意为避“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但雄黄有毒,外用尚可,饮用有害,必须慎用。(6)吃粽子。粽子最早应是江南端午食俗,用糯米或黏米和大枣做馅,用苇叶裹成三角形,蒸或煮熟后蘸着蜂蜜吃。现在端午节,集市上都有买的,也不必亲自做。但明初洮州江淮移民,来到甘南高原,很难吃到粽子,他们便以猪油和红糖为馅,以面皮包捏成三角形,类似粽子,名之曰“糖角子”,以慰思乡念家之情。 洮州“糖角子” 端午节前后,各地都有一些庙会活动。洮州影响最大而独具特色的庙会活动,是新城端午节的“十八位龙神赛会”,俗称“跑佛爷”。它与江南龙舟赛有诸多相像之处。顾颉刚先生《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此间汉人皆明初征人后裔,各拥戴其旧主为龙神,……龙神像舁至东门会齐后,即抢先到隍庙安驾,其至之先后谓与年之丰啬成正比例,故奔驰皆极迅,犹存江南端阳竞渡之遗意。”[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1938年5月31日日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下面对新城端午“跑佛爷”略作介绍: 农历五月初四,十八位“龙神”(当地群众神佛不分,通称“佛爷”。“五国爷”、“冯旗太太”、“白土娘娘”三位龙神一般缺席)陆续来到城郊,由各自的“迎接会”接待,并举行“献羊”仪式。下午各路“佛爷”汇聚东门月城子,举行“降香”仪式后,各自抬起神轿竞跑,以最先跑到隍庙大殿入座为胜。据传,哪家“佛爷”捷足先登,该地将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这是第一天,叫“跑佛爷”。 第二天是“踩街”。各路“佛爷”张起自己的全副銮驾、仪仗,包括四面(有些只有两面)开道锣,四至八对三角形火焰牙边青黄龙彩旗,一对两米来长大铜号,一对唢呐。轿前是各庙会会首、提领等老年人执香,轿后是“万民伞盖”和有“神衔”的纛旗,按座次先后下庙,到前后两街缓慢游行。全街居民、商户、店铺,在神轿经过时鸣炮焚香,男女老幼竞相挤跪到“佛爷”跟前,让“佛爷”的神轿从自已的头顶和身上缓缓而过,祈求“佛爷”保佑。整个“踩街”过程需要三、四个小时。之后,“佛爷”重返隍庙,登殿入座。 第三天“上山”。拂晓时分,各路“佛爷”,按顺序到城西北大石山(又称朵山,在城西5华里处),进行传统的禳雹祛灾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中午陆续下山,到西门外岔路口“扭佛爷”。下午返回隍庙。黄昏时下庙,返回各自的神庙。 新城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始于十五世纪中叶,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据当地群众传说,这三天的赛神仪式是重演当年将帅们带领自己麾下攻城掠地的过程:第一天“跑佛爷”,表示兵临城下,各路将帅奋勇杀敌,一举攻入城中;第二天“踩街”,表示视察城防、宣示军威、捕剿余孽、安抚民众;第三天“上山”,表示闻报有敌情,登高视察,准备迎敌,敌人闻风而逃,之后,将帅们返回城中,商定防守事宜,并于当晚各返防区。[宁文忠:《民俗事象中的历史记忆———甘肃洮州端午节娱神文化的非民俗意义》,《民俗研究》2011年2期。] 四、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又称“中秋节”。古人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八月居仲秋,八月十五日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仲秋节”或“中秋节”。中秋时节,对于忙碌数月的人们来说,庄稼基本收割完,丰收在望,也该歇息一下了。 八月十五的节俗,主要是做月饼,“献月亮”,还有吃蜂蜜、给亲友馈赠月饼和求团圆等义项。用新磨的白面蒸制千层大月饼和多种形状的小月饼,出笼时香满街巷,这是现今城镇居民无法感受的幸福! 月亮东升,家家户户在庭院中央摆一方桌,上供千层大月饼、红瓤大西瓜和苹果、梨、葡萄等各种水果,谓之“献月亮”。“女不祭庙,男不拜月”,拜月仪式由家中主妇执事。拜月时,焚香三炷,化纸若干,虔诚叩拜。一炷香敬天上诸神佛,保佑全家团圆,生活美满,儿女长大成人但尚未婚娶的人家,还专敬月老,求好姻缘;二炷香谢土地爷,保得全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三炷香祭列祖列宗,保佑家道永昌,人丁兴旺。若有家人久别未归,其母其妻还要对月跪拜祈祷,遥祝其平安。 拜完月,一家人坐在庭院中,看着香炷慢慢燃尽,望着月亮缓缓移行,给孩子们讲月亮中嫦娥、吴刚、玉兔和桂树的故事,直至夜深凉至,方才撤回室内。 六、冬至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第一天,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冬至的节俗是吃扁食、“安耳朵”。普通人家,冬至日都要吃一顿扁食,意防冬天冻掉耳朵。冬至晚上,也有在门前烧纸以祭祀先祖亡灵的。过去,洮州还有“坐九”习俗,有些村子设“九房子”,行善积德之人,从冬至开始,到“九房子”去念“嘛尼”(佛经或宝卷),以此静心澄虑,修身悟道,如今这一习俗已经消失。 七、腊八节 腊八节,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缘起于古时的“腊祭”。由于“腊祭”要祭八种神(先啬、司啬、百种、农、邮表、禽兽、坊、水庸),故称“腊八”。从汉代起,将腊祭定在腊月初八,这恰好与释迦牟尼成佛之日相合,于是人们便将腊祭日与佛祖纪念日合二为一,形成“腊八节”。 腊八节俗:(1)“放冰”。早晨,从河沟、泉边、池塘打来寒冰,在自家地头放一两块,多数背回家,在灶台、堂屋神案、大门顶、房屋顶的四角、粪堆等处各立一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2)喝腊八粥。腊八五谷合粥之俗,因地而异,甘南汉族腊八粥用青稞、小麦、燕麦仁、大豆(蚕豆)、豌豆、蕨麻、红枣与猪肉、牛肉、羊肉等一起熬煮而成,实为肉粥,喝起来别有一番味道。(3)同时,还要在大门、堂屋门、灶房门、果树、车辆、碌碡上,抹一点腊八粥,向神门、灶神和为丰收做出贡献的车辆、碌碡们,表达犒劳之意。(4)从腊八开始,清晨担水回来时,必在大门门扇上泼洒点净水,且每天要给堂屋神案前的净水碗中更换新水。 总之,从腊八开始,敬神之意渐浓,过年的时间越来越近。“吃了腊八饭,快把年货办。”“腊月,花月。”腊八节一过,人们把平日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开始了“糊里糊涂”地花销——置办年货,故戏称腊八粥为“糊涂饭”。 八、补天穿节 在舟曲,当热闹的元宵观灯、十七耍黑、十九“迎婆婆”盛会之后,人们又准备正月二十三的擀饼子“补天穿”。 “补天穿”也叫“补天节”,是我国汉族地区古老的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与“女娲补天”神话和“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是“雨水”,一般在正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左右。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相融合,形成“补天穿”的传统节日。 从史料看,现存最早记载补天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的《拾遗记》:“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顶上,曰补天穿。是女娲氏是日补天故也。”说明此时已有补天穿的民间信仰及与其相关的仪式。宋代以前,补天节习俗遍及大江南北,主要以正月二十为节日,如宋代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云:“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也有以正月二十三为节日的,且逐渐只在江南地区流传。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言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明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见,清时,补天穿“其俗废久已”。但是,“礼失而求诸野”,补天节在广东惠州客家人、山西洪洞人和陕北一带,以及甘南舟曲县境,至今仍有保存。舟曲“补天穿”既不是广州的正月十九,也不是惠州、洪洞、陕北一带的正月二十,而是与历史记载中的江南地区相同,在正月二十三。这说明舟曲汉族与明初江淮移民的渊源关系。 在舟曲,补天节这天不得干那些破坏性的活计,俗谓这日地缺东西,天缺南北。人们清早起来,把荞面搅成面糊摊煎饼,或将洋芋煮熟剥皮揉入麦面中,擀、烙成双层洋芋饼子,然后桌上摆上五碟菜,分别是腊肉片、黑菜、小葱、洋芋丝、紫乌兰头,指代“五色石”,以备补天之用。补天时,先在正屋中堂梁上挂一个篮子,用红丝线将卷好菜的饼子扎起来放入其内,再由年长者敬香点烛化马,呼道:“一呼千里,二呼万里,娲皇娘娘在上。”接着念诵祷词曰:“我补天着呀甭裂,我补地着呀甭涝。风调着莫狂,雨顺着莫刁。天地安泰了,五谷丰登了!”这时门外的人问:“您干啥着呢?”内屋人答道:“补天空着哩。”又问:“补得阿门了(意即“怎样了”)?”答道:“大吉大利,补住了!”之后,全家围拢一桌,卷吃煎饼。 有意思的是,在摊煎饼时,如煎饼出现黑洞,一定要舀点面糊,用铲子把煎饼的黑洞或缺口补上抹平。出锅时,要把铁锅或者鏊片倒扣过来,把煎饼倒出,放置在菜板上一张一张摞起,压上锅盖。一般人们认为,荞面糊、洋芋泥、面团可代替泥土,锅倒扣过来很像混沌中的天穹,煎饼贴在锅上,有补天之意。 “女娲补天”神话和“雨水”节气结合形成的补天穿节,使人们把下雨归结为天漏的结果。以煎饼补天的习俗,既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交感巫术行为,也含有对女娲补天创世救民的纪念。 地方性节日 一、舟曲坪定“跑马节” 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是舟曲坪定乡的“跑马节”,当地称为“青苗会”。据传,明洪武年间,这里常遭外强袭击,五谷遭践踏,边民无法安居,因此激怒了“泰山祖爷”和“朱砂”二神,他们令村民武装军马,挥持“将军”(土炮),于三月二十七日点放捻炮。随着一声巨响,只见竹字坡石崖坠毁,“泰山爷”随之喝令:“骑马者,拉马者,广王(强人头领)生在竹字坡,当天一杆红缨旗,呱呱地斗落嗬!”兵马奉命追逐,最终获胜。二十八日举行村民庆贺活动。从此,贼惧民安,禾苗茁壮。后来,逐渐形成了今日之“跑马节”。 节日按“战序”罗列,可分为“演练”、“接驾”、“庆贺”三个阶段。三月十五开始敲锣,制作兵器,至二十七日,以示“战备”。二十六日为“演练”日,炮声震起,众集一堂,进行“写旗”。旗为红、黄色,全开纸一张,白色镶边为牙旗,三条纸絮垂下,木杆撑起。写旗时,六旬老人横排而列,饮酒坐陪。执笔者用麻纸、黑布裹嘴施行,以示庄重。旗上以碗边落印,写有“专业术语”。接着由牙旗导引至禅床寺前“演旗”。“演旗”时,“士兵”持长矛、大刀,两排对峙,旗手由该年主持会事的12人担任。二锣前引,内外左右各转三圈,一声炮响,两排长矛、大刀做相互对打、厮杀之状,戏耍一番,随着喝令声冲向远方。 二十七日拂晓,牵骡马出厩进行装束。头束红绸,尾扎纸花,背搭毛毯、栽绒马褡、丝绸被面、花布床单等。骡马脖挂铃铛,随步作响,三从四伙,耀武扬威,向松树梁下的向阳台牵去。向阳台位于距坪定乡3里处的西寨村后。汇聚在这里的近百匹马骡,由演旗者引绕九圈。执事者高声发令,“三眼炮”点燃,拉马者丢弃僵绳,一声巨响,马骡争相向坪定奔驰,沿途人群夹道,呐喊助威声雷动。跑马到坪定村场地,摘去马背上的符纸,跑马结束。二十八日,坪定附近数村作“天公保苗”集会,祈祷禾苗茂盛、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二、洮州人的“搬场节” 洮州地区,各乡村气候及地理差异较大,农作物收获时间不一。东、南路地势低,气候温和,庄稼成熟较早,收割时随割随拉。新城以上的洮州中、西路地区,则要等到庄稼全部收割完毕,才开始拉运,俗称“搬场”。搬场是洮西一带农业生产中的重大事项,是把收割后放置于田间的庄稼“束子”集中拉运到房舍附近打碾场地上的作业。长期的生产作业形式逐渐演化成重大的、具有节日性质的繁忙劳动——“搬场节”。 俗话说:“庄稼人的三忙,忙不过搬场。”但是,“搬场节”并无固定日期,一般在农历八月底到九月初。搬场时间按一个乡或一两个村为单位确定,统一拉运。由于搬场时间集中,自家无法完成拉运,本村邻居又无法帮忙,就要到别村央亲戚朋友帮忙,俗称“谝拉贷”(约定互相为帮手)。所以,搬场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吃食,象过年一样,炸油饼,蒸花卷,宰鸡杀羊,购买香烟、酒、糖、茶等,以便招待“拉贷”和亲友。 旧时,搬场有很多讲究,青壮年男子一般头戴礼帽或草帽,内穿白汗褡(白色衬衣),外穿黑夹夹,腰系朱红“紧腰”(相当于腰带),脚穿连袜鞋,装扮一新,朝气勃勃。对牛也要着意打扮一番:牛角上戴上红缨“穗子”;牛的额头上戴上了大红“额花”,“额花”中间嵌有小圆镜子,闪亮耀眼;牛耳朵扎上彩穗;牛脖子上挂上“梆铛”(铁或铜制的较大的铃铛)。牛车也要修饬一新:牛车的轭头绘上油彩;牛车的“搭背”、“鞭绳”等是用牛毛线织成的有各种花纹的手工艺品,既牢实又美观;车轴中间挂一个“大钢铃”(铜制或铁制),两边再各配一个“小钢铃”。车队行走时,钢铃声、梆铛声此起彼伏,悦耳动听,使驾车的犏牛们精神抖擞,行动迅速。 搬场的前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亲朋好友及“拉贷”们欢聚一堂。时至午夜,听得村上锣声一响,起身搬场,顿时,噪杂声四起,吆喝声,钢铃声,梆铛声,车辙声,连成一片。到天亮时,手脚麻利的人,已曳了几趟“束子”了。 搬场最耗时费力的工作是摞“摞子”。拉运的庄稼要随到随摞,一来担心“过雨”(阵雨)淋湿,二来避免“束子”堆满通道。一车束子曳来,男女老少赶紧用“摞子”棍(挑“束子”用的类似长矛的木棍)将其“挑—甩”上“摞子”,“摞子”上的人利索地码好…… 这是一场抢运庄稼的激烈比赛,大家顾不上吃饭喝水,曳车(赶车)的人渴了,接过场边递过来的茶水,喝了即走;饿了,从场边的篰篮、筛子里随手拿起花卷、油饼,边走边吃,因为所有庄稼都要在这一天搬上场。 傍晚,经过一天紧张的抢运,一个个“摞子”似金塔般矗立在各家的场上,人们的脸上绽放着舒心的笑容,整个村庄沉浸在收获希望的喜悦中! 年复一年,通过节日,我们顺应时令的变化,回归历史与传统,与天地神灵沟通,与祖宗先人交流。在节日中,我们寻觅生活的意味,感受生命的快乐,调养自己的身心,放飞未来的梦想。
洮州“糖角子”、十八位龙神“踩街”等民俗是洮州地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