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基层组织如何帮助村民提高自救和救助能力? 山洪多发区的基层组织应该将宣传发动和教育帮助村民提高抗御山洪灾害的水平作为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在平时反复深入地开展防御山洪灾害和自救常识的普及教育,尤其要讲清本地山洪灾害隐患的存在和分布变化情况,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改造和完善本辖区的交通、通讯设施和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领导体系,提高预警预报和抢险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多种途径和方式的互助互救活动,制定并完善互助互救方案,特别是发动党员干部、安全区的居民与危险区、警戒区居民结成对子,实行帮扶。平时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引导,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在临险遇灾时,即可形成社会合力,有效地做好临灾转移、安置及灾后的恢复工作。 20、在山洪灾害易发区活动应注意哪些事项? 首先,在思想上时刻绷紧防御山洪这根弦,绝不能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在劳动和中途歇息过程中,随时注意场地周围的异常变化和自己可以选择的退路、自救办法,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迅速脱离现场。 当突然遭到山洪袭击时,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要慌张,并以最快的速度安全脱险。脱离现场时,应该选择就便安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千万不要顺山坡或山谷出口往下游跑。 21、深夜凌晨遭遇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根据深夜凌晨突发山洪、泥石流造成死伤惨重的历史教训,凡是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晚上更应十分警觉,加强监测,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带落脚,设法与外部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贻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22、遭遇山洪灾害时怎样报警? 山洪灾害往往是始发于某一地点或部位,迅速形成洪水、泥石流,袭击下游沿线,该地的监测责任人或最先发现灾害的村民能否在山洪灾害初发时快速、准确地报警,至关重要。首先在平时应做好宣传训练,使群众了解熟悉报警信号和应对办法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就要采取急骤鸣锣、放铳、打电话、拉警报器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部门报告,以便政府和防汛部门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或通讯报警,组织抢险救援。 23、被洪水围困时怎样求救? 在山丘区环境下,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房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救援或等待陡涨陡落的山洪消退后即可解围。如遭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溪岸、土坎或木结构的住房里,情况危急时(泥石流另述),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讯条件的,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或集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求得尽早解救;同时要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24、住宅被淹时如何避险? 这种情况一般是针对洪泛区低洼处来不及转移的居民,其住宅常易遭洪水淹没或围困。假如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有效的办法是: 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并尽量安慰稳定好他们的情绪;二是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以便得到及时救援;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将家人护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较安全的地方。 25、怎样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 由于山洪汇集快、冲击力强、危险性高,所以必须争分抢秒救助被洪水围困的人群。任何一个社会公民,当接到被围困的人发出的求助信号时,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传递求救信息,报告当地政府和附近群众,并直接投入解救行动;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接到报警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带领抢险队伍赶赴现场,充分利用各种救援手段全力救出被困人群;行动中还要不断做好受困人群的情绪稳定工作,防止发生新的意外;要特别注意防备在解救和转送途中有人重新落水,确保全部人员安全脱险还要仔细做好脱险人员的临时生活安置和医疗救护等保障工作。 26、救助老幼病残者时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老幼病残者由于行动不便,自我躲灾避灾的能力较差,所以这些人就成了被救助对象中应给予特别关照的特殊人员。如能事先判断灾害发生,应将他们提前首先转移;来不及提前转移,在紧急情况下施救时,可采用抱、抬等方式将他们迅速安全地撤离现场;转移至安全地带后,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伤病症状,应及时给予医治。 27、帮助受山洪灾害袭击者转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在帮助受山洪灾害袭击的群众安全转移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事到临头乱无序的局面,对各级组织者来说,做好这项工作应按防山洪预案,本着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则进行。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先转移危险区人员、后转移警戒区人员;信号发布责任人和转移组织者最后撤离。 28、如何临时安置脱险人群? 按通常的做法,应根据不同受灾点急需安置的人数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安置.人数较少时,可采取投亲靠友或对户挂靠的方式分散安置,使灾民迅速安定下来人数较多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利用村部、学校等公用房屋,没有条件的则搭建临时帐篷,以本村为主进行集中安置、统一管理。 29、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是抗御山洪灾害的根本目的,集中体现在发生山洪灾害时要不死人、少伤人:一是及时转移受威胁的下游群众,抢时间迅速解救被困人员安全脱险。二是当住宅即将被淹时,在抢救程序上必须保证先人员、后财产的原则;三是如遇家中老人不愿离开老宅的,应强行将其转移出去;四是对受伤人员在脱险后应就地实施紧急救护,伤情严重的应及时转送当地医院治疗。 30、如何妥善安置灾区群众? 在各个灾民安置点上,综合配备组建临时的救助管理机构和配备相应专业人员,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一是摸清底子,做好灾民的粮油、食品、饮用水、衣被等基本生活物资的发放供应;二是切实帮助灾民突击抓好危房搬迁和选址建房工作,使临时安置的灾民早日重返家园;三是加强安全巡逻执勤和对灾民原有住宅的看护工作,制止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严防趁灾哄抢、盗窃财物的恶性案件,切实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秩序。 31、外出旅游时遭遇山洪袭击怎么办? 现在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旅游中如何防御山洪灾害,知之者甚少。一般来说,外出旅游应随时收听、收看当地气象预报,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旅游行程,到风景山区旅游时,应将景点内何处可能发生危险了解清楚,尽可能避开山洪灾害。如果一旦遭遇山洪袭击,首先要迅速判断现场环境,一定要尽快离开低洼地带,马上寻找较高处,选择有利地形躲避躲避转移未成时,应选择较安全的位置固守等待救援,并不断向外界发出救援信号,及早求得解救。二是要与被困其他旅客保持集体行动,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不单独行动,或因情况不明陷入绝境。三是如能及早脱险,应迅速向当地管理部门报警,并主动服从当地有关部门的指挥,积极参加救援行动。另外,正值山洪暴发前后千万不能轻易涉水过河。 32、如何做好灾后的防疫救护工作? 大灾过后往往容易伴随疫情发生,要确保灾后人员安全,应积极做好灾后的疫病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受灾区及转移安置点上的医疗防疫救护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房屋、水井及周围环境的灭菌消毒;二是做好临时安置点的卫生工作,加强对粪便、农药及鼠药等的管理,特别重视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检查;三是密切掌握灾民的疫病动态,做好人群的紧急预防注射,提高灾民的免疫能力;四是积极做好伤员的救护治疗和现场抢救治疗,严重者及时转送急救站或附近医院治疗。 33、山洪灾害期间易发生哪些疾病? 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疫病也是灾害期间极易发生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脑等。 34、山洪灾害受伤患者外伤如何紧急处理? (1)对伤员的出血伤口应迅速止血,如似喷射状,则动脉破损,应在伤口上方即出血点近心脏端,找到动脉血管(一条或多条),用手或手掌把血管压住,即可止血。如伤员属四肢受伤亦可在伤口上端用绳布带等捆扎,松紧程度视出血状态控制,每隔1~2小时松开一次进行观测并确定后续处理措施。 (2)伤员伤口的包扎:找到并暴露伤口,迅速检查伤情,如有酒精和碘酒棉球,应将伤口周围皮肤消毒后,用干净的毛巾、布条等将伤口包扎好。 (3)对骨折的伤员,应进行临时固定,如没有夹板,可用木棍、树枝代替。固定要领是尽量减少对伤员的搬动,肢体与夹板间要垫平,夹板长度要超过上下两关节,并固定绑好,留指尖或趾尖暴露在外。 (4)对严重的外伤伤员的治疗,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应迅速求得医务人员的帮助,并尽快护送至医院。 35、怎样依法防御山洪灾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十三条规定:“山洪可能诱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以及其他山洪多发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对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隐患进行全面调查,划定重点防治区,采取防治措施。城市、村镇和其他居民点以及工厂、矿山、铁路和公路干线的布局,应当避开山洪威胁。已经建在受山洪威胁的地方的,应当采取防治措施。” 山洪灾害的防御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的防御治理方案,达到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山洪灾害多发地区的预防调查和监测工作,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完善山洪灾害防御治理及避灾预案,建立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类岗位责任制,采取综合防治对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对灾区群众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能自觉地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掌握山洪灾害的防御知识,自觉躲灾防灾;在符合条件的地方辅以工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