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实际,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1+17+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行动和改善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传统特色产业和优秀文化传统,推进甘南藏区农牧村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5月27日至5月30日,我随州政府考察团考察了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芦茨村,富阳区东梓关村和黄公望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感触颇多。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我认为,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科学规划是前提 坚持规划先行,把规划编制作为小康村建设的先导性工作,与产业扶持、脱贫攻坚、文化建设、村庄建设、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工作相结合,推进农牧村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以自然村为单元,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村一规,突出规划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立足现有基础条件,着眼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规划要求,坚持建设标准,防止“千村一面”、盲目无序、低水平、低档次建设。规划编制“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粗、宜细不宜泛”,人文景观、文化广场、名胜古迹,都要用“工匠”思维、意识规划维修改造,形成“一景、一业、一貌、一品”的精品村。坚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要求,重点放在城市郊区、中心乡镇、公路沿线和旅游景区,根据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半林区等不同区域特征,因村施策,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建设风格多样、特色各异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如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特色产业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尤其要坚持人性人本和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广大农牧民的“乡土情结”,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充分发掘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宗教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对有条件的小康村进行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重点历史街区保护传承中有序开发。 二、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要统筹好村美与民富的关系,甘南州作为甘肃省首个全域旅游创建州,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很好解决这一关系。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原始为特色的田园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的新概念和新理论(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我们要牢牢把握乡村旅游的宗旨和形式,要考虑城里人、外地游客的消费观念和心理需求,要体现城里人、游客对乡村田园旅游生活追求的便捷性、舒适性、创意性。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牢牢把握“精致、精细、精品”的要求,秉承“不以规模拼大小,只以闲适、田园、自然论高低”的建设理念,要以景点的标准建设每一个村庄。突出自然特色、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和文化特色,推进农牧村危旧房和村貌特色化改造,在房屋风貌改造、造型选择、颜色搭配等方面突出特色化,避免同质化,体现多样化,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按照“全域景区化”和“全覆盖、可持续、出精品、出形象”的要求,用“工匠精神”施工,加强建房技术指导,建设安全、实用、美观、各具特色的新型民宅。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和历史名宅,引导小康村民居建筑风格与村庄周边环境整体风格相协调。配套、完善和提升小康村的道路、供水、排污、防洪、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性的群众公共文化体育休闲场所,建设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庭院、路旁、村旁、河旁、荒山荒坡绿化,整体推进区域生态良性循环。村庄四周要种草种树,有条件的村落要建设绿化景观、庭院景观、生态景观休闲点,努力打造村村绿,环境美、生态好的村庄环境。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电代薪”、“以煤代薪”、沼气推广、太阳能使用等措施优化农牧村用能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村用能需求和植被保护的突出矛盾。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整治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做到村庄整齐干净美观,实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三、加强管理是核心 生态文明小康村的管理核心是村民委员会,要强化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责任,杜绝今天建,明天毁,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就不长久的现象。要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明确群众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共建幸福美好新家园。要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繁荣群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弘扬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培育友善、包容、责任、诚信等价值取向。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康村内深入开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生态道德水准。要加强群众教育引导,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现代、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新风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和拓展公共服务,逐步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培育产业是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特色农牧业产业链。必须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正确处理村美与民富的关系,把农牧民增收摆在首位。产业发展跟不上,老百姓增收渠道不稳定,就没有后发优势,也不能持续发展。要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和经营生态文明小康村并重”理念,按照“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把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根本,推动形成生态绿色的产业结构、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区要注重发展牛羊育肥产业,大力发展中藏药材、青稞、油菜、设施蔬菜、种苗花卉、经济林果等特色种植。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作物连片化种植和农业的适度集约经营。牧区要坚持专业化布局,突出抓好牦牛藏羊繁育产业。半农半牧区要壮大和提升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加快鲜奶收购站建设,大力发展草产业。农林牧兼有区要大力推进林下种植养殖、山野珍品开发利用、林产品精深加工等林副产业。发展各类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林牧业组织化水平。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发展思路,以景区、林区、郊区为重点,依托农牧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迹、民居艺术、民间文化、传统劳作方式,集中连片发展“农牧林家乐”,引导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旅游村和有条件的村,要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帮助群众在网上销售农畜土特产品、手工制品和旅游纪念品。注重产品宣传,搭建旅游商品营销平台,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升服务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实现农牧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是抓好农牧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治本之策,是统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对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只要我们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树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身体力行、践行毛泽东同志“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句名言,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