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日报>> 2016年07月15日 >>1版:1版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美丽乡村建设造就全域香巴拉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7月1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李建舟


  记者 李建舟

  临潭县八角乡庙化山村,蜕变不过几年光景。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的新式民居,掩映于茂密的树林中,让人既不受泥泞困扰又能零距离接触泥土的芬芳。漫步在山村的田野上,秀美的乡村风景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经过两年“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批次打造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散落在山峦起伏和草原深处的延绵村庄,撩开了面纱,不仅调动了农牧民改造升级家园的积极性,还在视觉和需求体验上给了游客全新感受。如今的小村庄,环境干净了、美了,不仅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还成为吸引游客的乡村景点。
  我州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融入全域旅游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部分景点“雏形”初现,还有一批景点正在规划与建设,以藏区农牧村景点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正蓄力突破。
“美景”凸显乡村气息
  碌曲县双岔乡落措村,有一处藏式建筑,泥墙、四方庭院。这是落措村为了留住乡愁、留住牧村记忆建设的民俗馆。步入院落,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屋内摆放着陈年家具:老式的藏式桌椅、老铜锅,还有农具,一下把我们带到三十年前的农村。
  民俗馆成了城里人旅游观光的景点,落措村村支书介绍,一到周末,城里人三五成群、携家带口,驱车前来参观,有些晚上还住在村子里的藏家乐里。
  受游客青睐的还有卓尼县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藏民族村寨,它处在洮河支流的车巴河上游,是一个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生活生产方式的半农半牧藏民族村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藏族村寨,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数百年来,这里的藏族民众从未改变的信仰和生活信念,犹如这些密密丛丛、挺拔参天的松柏,不惧寒冷,扎根高原。转动经轮几乎是他们除了劳动生产、用餐、睡眠休息之外的全部精神生活。藏寨建筑全是土木结构,无论民居,还是曲曲折折但又互通的栈道,主要材料均取自当地山上含油量高、耐腐朽的松树木,再辅以山下山上的土与石修建而成。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我州坚持因村制宜,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又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凸显藏区村庄特色,体现一村一品风貌。同时提出了全域打造美丽乡村的规划,立足生态、旅游、民族等资源优势,深挖各镇各村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合理配置乡土绿化、乡俗建筑、特色项目等,遵循因山、因水、因林、因文化而制宜的原则,高起点编制村庄总体规划,融入藏族文化元素,让原有生态群落得到保护,实现每村一景,各具特色,以优美环境将村庄串连,游客们或驱车自驾游,或自行车慢游,或徒步穿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了一批集“富、美、趣、和”于一体,可游可憩、宜居宜游的美丽新农村。
  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借助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强劲东风,甘南藏区农牧村散发出蓬勃朝气。越来越多的游客驱车来到藏家乐、牧家乐、农家乐,赏花、骑马、徒步穿行,享受清新悠闲之旅。
  看着在草原上拍照的游人,碌曲尕海牧家乐老板才让仁青满脸笑容:“2014年初开门迎客以来,我们已经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七八月份旅游旺季我们非常忙碌。”
“美食”品出乡土味道
  玛尼房、水磨、白塔、帐篷这些独具藏区特色的元素装扮着美丽乡村,成为一处处景点。如今,农牧村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的居住环境改善了,村庄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