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芳
2015年6月,我被组织选派到舟曲,担任城关镇坝里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见证了坝里村群众在双联帮扶下,逐步脱贫的全过程。在驻村蹲点的日子里,也为群众做了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在州直部门选派到建档立卡贫困村等挂职干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坝里村是甘南日报社的双联村。经过倾力帮扶,村里204户人家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6年3月,坝里村双联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考核验收组对帮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坝里村成了我州双联助推精准脱贫的典型,甘南日报社也因此荣获2015年度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明星奖”。 双联帮扶助推精准脱贫,首先要摸准村情实际。坝里村群众有酿酒的传统,但是村里耕地有限,酿酒原料青稞缺乏,加之普遍贫困,很多村民购置不起酿酒器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甘南日报社和城关镇政府协商沟通,多方筹资,为25户群众购置酒缸275个;筹资4万元,为25户贫困户每户购买优质青稞500公斤,帮助他们发展酿酒业,并帮助成立坝里村青稞酒酿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仅此一项,就让群众的年收入增加了7500元。 因土地稀少,村子里的劳动力有所剩余。农闲时间,村里的年轻人就无事可做。但是由于缺少技术,出门打工局限性很大,出力多、挣钱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积极协调、多方联系,邀请兰州商业会计学校和百效联盟有关专家,在村里开展了劳务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50位村民全部拿到劳务技能培训合格证书。现在,他们有农活的时候干农活,农闲时就到外面打工,补贴家用。一证在手,路途宽广了许多。 坝里村部分困难户的房子,年久失修,漏风漏雨。困难户肖百灵家中有三口人,缺乏劳动力,无经济来源,日常生活全靠政府补贴。住房破旧,常常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今年3月,我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沟通后,向有关部门争取,帮助肖百灵家维修了房子。经过深入摸排,发现还有34户群众的房屋,属于危旧房改造的范围。我多方奔走、积极协调,最后由县城建局对所有危旧房进行了彻底改造,群众有了温暖的家,村子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同时,由帮扶单位筹资4万元,对村子里的文化体育广场进行了彻底修缮,购置了篮球架、绘制了文化墙,极大地满足了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 坝里村平均海拔1500米,处在半山腰。长久以来,饮水问题一直困扰着群众的生活。半盆洗脸水,用了又用,看着让人揪心。做为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长,我及时向帮扶单位汇报情况,通过帮扶单位协调有关部门,确定了从三眼峪引水的项目。今年年初,引水工程全面完工,全村家家户户有了干净的自来水。现在,每当走进群众家中,看着清凌凌的自来水从水龙头中流出,我打心眼里替他们高兴。 一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中,我无数次入户走访,能够记起每一位村民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快乐,以及他们的愁苦。这一切,都记录在厚厚的一大本帮扶台账中。有时候,我们觉得是一件极细小的事情,但对于村民来说,或许就是一件极大的事情。所以,在坝里村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倾听,学到了在机关单位学不到的东西。 通过一年来的蹲点,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长,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敢于担责、敢于干事;要摸准村情实际,找准帮扶切入点,做到帮有成效、帮有长效;要把群众当成亲人,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能够充分沾泥带土、贴近地气。只有这样,帮扶才能见成效,和群众才能有真感情。村民刘爱全说:“张队长,你已经成了我们村的一员了。”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他们对我的工作的肯定。 我的驻村帮扶工作,也得到了城关镇党委政府、坝里村“两委”班子的大力支持。和他们以及和坝里村群众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是我人生中的一大笔财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一种深深的依恋。每当为他们解决一件事情,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听到他们真诚的感激之语时,我觉得,一年多来对家人的亏欠,也不算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