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云 张继元
卓尼藏式木雕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起卓尼藏式木雕,不得不提起一位传奇人物——藏族雕刻家安玛尼。 初见安玛尼时,他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一双灵秀、睿智的眼睛正专注于一块木料,手握一把刻刀,全神贯注地雕刻着。看着那些精美的图案镶嵌在木料上,总让人感觉他拥有天下最灵巧的双手,但事实上安玛尼的双手却是残疾的。 1950年,安玛尼出生于卓尼县柳林镇多落村的一个普通藏族农民家庭。1967年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因没有条件及时医治,导致病情恶化,肌体萎缩,十指变形无法伸展,落下了终身残疾。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安玛尼经历过痛苦中的困惑迷茫,但家人的爱心让他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气。1971年,他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新的定位,他以残病之躯选择了热爱的民族工艺雕刻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对于安玛尼来说,木雕在当时比登天还难,由于十指变形,不要说拿刀,就连捧碗都相当困难,雕刻谈何容易。 木雕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到雕刻、设计、书法、绘画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安玛尼更为焦虑的是,虽说自己从小生活在甘南藏区,但是真正要学习藏式木雕还是远远不够。一切从头学起,没有名师的指导,安玛尼凭着自己的勤奋钻研和聪明才智,从简单的木刻入手,边学习边雕刻,忍着疼痛磨练自己,他把精美的唐卡,神奇的佛像,作为心中最好的老师,悉心观察,认真揣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着痴迷地追求着他的梦想…… 为了雕刻作品,安玛尼制作了许多用起来“顺手”的工具,但长期握着它们,他的双手还是被磨得伤痕累累。雕刻让安玛尼忘记了病痛,帮助他战胜了病魔,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成就了他的木雕传奇。经过45年的勤学苦练,安玛尼硬是用一双残疾的手,创造出了无数精美而有藏文化魅力的木雕作品。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料,在安玛尼的手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大到寺院,小至民宅,或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或小巧玲珑、别致新颖。安玛尼木雕技艺精湛,其独树一帜的雕刻艺术,闻名乡里。 卓尼藏式木雕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战乱,在民国十八年,禅定寺的大量珍贵木雕如《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印刷版被焚毁一空。安玛尼重新雕刻、制作了全套佛经印刷雕版,并献给了禅定寺。其中为禅定寺雕刻藏文印刷版100余万字,大小佛像百余尊,《大威德》、《胜乐金刚》、《密集金刚》等木雕佛像由西藏三大寺之一的甘丹寺收藏。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2007年,他创作雕刻的佛像作品《枯主三尊》获得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艺术节木雕特等奖;2008年,作品《黄财神》获得甘肃省百花一等奖;2011年,作品《千手观音》获得甘肃省百花奖一等奖。2005年,他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被甘肃省文化厅授予“卓尼藏式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被评定为“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正高级职称。 因为身有残疾,安玛尼对残疾人拥有一门生存技能更加深有体会。近年来,他给当地的残疾人免费教授木雕手艺,帮助他们自强自立。在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下一步他打算在家门口建一个卓尼藏式木雕展览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让这门艺术永远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