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生光
相俄村地处海拔2700米的半高山地区,位于卓尼县喀尔钦乡东北部,距乡政府20公里。一直以来,自然条件严酷、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群众发展动力不足,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随着脱贫攻坚战号角的吹响,相俄村各支帮扶力量,在这个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上冲锋陷阵、攻坚拔寨。2015年底,相俄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57户268人率先摆脱贫困,从此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讲政策,让群众的信心振起来 “脱贫不脱贫,主要看村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该村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工作,将国家及省、州、县脱贫攻坚政策及时送到大街小巷、送到田间地头,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信心。在宣讲队伍上,将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单位、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及脱贫致富先进户等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混合编队,组成3个政策宣讲小组。在宣讲方式上,根据农牧户居住分散、人员难以集中这一实际,创新宣讲方式,以群众较为集中的村活动室、文化广场、农牧户院落、田间地头等为主,以讲政策形势、送信息技术为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最贴近群众的语言去宣讲,范围覆盖全体贫困对象和贫困人群。在宣讲内容上,为提高针对性,按照贫困户的需求,量体裁衣选定宣讲内容,确定将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1+17+2”政策,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宣传重点。同时,为了提高宣讲效率,还精心编印了宣传单300余份,及时送到农牧民群众手中。经过充分的宣传发动,群众对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脱贫政策了解得更清楚了,村级班子的发展思路更清晰了,脱贫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干部群众的距离拉近了。 强基础,让村“两委”战斗堡垒作用强起来 长期以来,“贫困村”、“软弱涣散村”两顶帽子牢牢压在头上。村“两委”是农牧村建设的战斗堡垒,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核心力量。2014年1月,我被组织部门选派到该村任党支部副书记、第一书记。到村以来,我俯下身子主动融入村“两委”这个集体,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实践证明,农牧村工作离不开广大党员的先锋作用。2015年,该村新发展农牧村党员2名,党员队伍扩大到37人。他们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体现着先进性,传播着正能量。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广大农牧村群众鼓足了干劲,争相学技术、修房子、种庄稼、养牲畜……一派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景象。 兴产业,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由于土地贫瘠,加之农牧业结构小而全、杂而散,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受传统观念影响,农牧民群众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植青稞、油菜、洋芋以及散养牲畜和外出务工收入,农牧民增收困难。为了改变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方面,该村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中藏药材种植、高产青稞种植、高产油菜种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努力增加单产收入,进而实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目的。2015年,该村种植青稞、油菜等特色优势粮食作物850亩,种植柴胡等经济作物1300亩,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该村还积极倡导农牧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农牧业合作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专业化的路子。目前,该村已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个,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组织能力大幅提高。同时,务工收入一直是该村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015年,该村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一期,培训有需求和愿望的劳动力44人,取得劳务资格证书44人。通过培训,使劳动力掌握了一门致富技能,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持证输转,务工人员工资每人每月可提高500元左右。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足了。 抓民生,让农牧村发展后劲强起来 2013年以前,相俄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农牧民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安全都受到很大限制。这些困难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该村抢抓脱贫攻坚有力机遇,认真对照贫困村脱贫指标,积极谋划和实施了一大批事关农牧民福祉的民生项目。目前,在基础设施方面,该村已实现行政村通硬化路,饮水安全贫困户比例达到100%,自然村通动力电达到100%,住房安全贫困户比例达到100%,农牧民的吃、住、行等方面的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在公共服务方面,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2.72%,建有标准化卫生室1所,建有村文化体育广场1个,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9.7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6%,农牧民的看病、就医及文化体育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树新风,让群众的精神面貌新起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农牧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该村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村规民约,丰富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着力引导农牧民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逐渐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该村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着力解决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规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周组织群众对村落柴草乱放、粪便乱堆、垃圾乱丢、废旧农膜乱飞、尾菜乱弃和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形成了环境卫生保洁长效化机制。目前,在该村各处,门前乱堆乱放的少了,爱护村容村貌的多了,村民们都爱干净、讲文明了,村内街道整齐、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发展后劲十足,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