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光
根据州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于2015年4月来到了双岔乡青科村进行挂职锻炼,在此期间,在乡党委、政府领导及有关同志的关心和帮助下,我通过认真学习、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无论在政治素质、思维方式,还是在知识积累、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获。 一方面,对基层工作加深了认识。我本人毕业之后一直在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工作,基层工作经验缺乏,通过近一年的挂职,认真努力的工作,熟悉了乡政府的工作,掌握了党建、扶贫的基本知识,期间积极协助乡政府、驻村帮扶队开展扶贫工作,调查贫困发生原因,统计贫困户数据信息,向乡党委、政府领导和同事求教、学习脱贫思路,积极接待办事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为进一步为群众服务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之前在单位工作比较单一,在中院与群众的接触远远没有基层这么多,乡政府的工作直接面对群众,工作量大,特别是在双岔这样一个纯藏族乡,各项工作需要更大的力气才能顺利解决,在与同事们的相处中,我学习到了不少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使自己的基层工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下面我结合双岔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对于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看法。 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产业。双岔乡洮河沿岸景色优美,各个村落的森林覆盖率高,是难得的旅游佳地,但囿于基建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客观因素,使得双岔乡的旅游名气并不是很大,在碌曲县的存在感也不是很强,县城至双岔、阿拉乡的公路年久失修,坎坷不平,给行人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如果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路况,加强宣传,相信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双岔,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培育特色农业产品。双岔乡属半农半牧区,但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草场面积不足,发展牧业短板明显,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在现有的光、热、水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培育以特色农业产品为代表的种植业。目前在乡党委、政府的主导下,试点种植玛卡、草原菇、狼毒菌等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产品,目前看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果试点成功,推广种植,群众的收入会取得明显增长。 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开展电子商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个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稳定群众收入。双岔乡去年在二地村修建了一个粉条加工厂,将本地生产的马铃薯由厂商以合理的价格购入,然后加工成优质粉条,很受欢迎。另外,鉴于陇南市在电子商务方面做得比较好,双岔乡专门派人赴成县考察学习取经,学到电子商务的经验之后,就可以将本地特色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目前已经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一家网店。 改变群众思维方式。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本地群众观念较为陈旧,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很少,农闲时间也无法被充分利用,要引导群众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发展劳务输出,就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