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建舟
“打仗的时候,敌人的武器比我们的好,走过的所有路上都炮火连天、焦土一片。我们缺吃少穿,饿了就挖点野菜充饥,好多战士都营养不良,晚上看不清东西,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依然坚持战斗,跟敌人拼命……”这是86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杜俊杰在舟曲县委党校报告厅举行的“老兵故事会”上,回忆当年战斗生活的一幕时说的话。 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中,我州着眼党员经常性教育,创新学习教育载体,活化方式,大力组织开展“草根讲堂”,把农牧村党员中的“致富能人”、“政策明白人”、优秀党员、抗美援朝老战士、党校专家讲师等请到“草根讲堂”,让“草根人才”走上讲台、当起主角,以“小人物”讲述“大道理”,用“微事迹”传播“正能量”,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真正使党的决策部署和“两学一做”走进心坎里、融入生活中、体现岗位上。 草根宣讲接地气 “承接地气,宣讲才更有底气。”草根宣讲团成员、舟曲县立节镇花年村老党员杨保家说。自舟曲县“草根讲堂”设立以来,经常坚持为村子里的老党员和群众读报,宣讲党的方针、政策。 像杨保家这样活跃在基层的草根宣讲员,在我州还有很多。来自基层的宣讲员们,根植生活,贴近群众,运用群众语言,将理论政策等内容转化为“大白话”、“本地话”。 这些草根宣讲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具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和群众基础,具备基层宣讲的优势和条件。全州各县市“草根讲堂”成立后,全州把理论宣讲的课堂开进群众中、开到生产生活现场,群众在哪里,讲堂就在哪里。一时间,田间地头、牧区帐篷、乡镇、学校……全州城乡各处都活跃着宣讲员的身影,他们用基层群众“听得懂、用得来、能理解”的“草根”语言,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解读。“草根”宣讲员们十分用心,周围的人愿意听他们说,也喜欢听他们讲,是百姓眼中的“草根演说家”,也成为理论和形势、政策宣讲、技术指导的重要生力军。目前,全州开设“草根讲堂”511个,草根宣讲员791人,授课1582次,参学党员达24500多人次。受到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热情欢迎和一致好评。 创新宣讲显特色 “我岁数大了,识字也不多,今天能听到用我们的藏语讲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我们一听就懂。”在玛曲县采日玛乡采日玛村宣讲现场,藏族老人才项仁增说。 我州有藏、汉、回、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73.07万,其中藏族人口占总数的53.9%。为让最为偏远的农牧村及时了解、领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草根宣讲团充分吸收会说民族语言、了解民族风俗、熟悉民族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从“草根”宣讲员中选拔藏语宣讲能手,深入到牧区乡镇、(村)开展宣讲。宣讲员们到基层,采编藏语喜闻乐见的词汇,把理论“翻译”成通俗、形象的群众语言,结合如何提高农牧民群众素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推动村容整洁、环境卫生等群众关心的话题,形成“接地气”的藏语宣讲稿。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草根讲堂”。根据主题宣讲需要,全州针对不同领域域、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巡回宣讲,扩大宣讲覆盖面,提升群众参与度,实现宣讲大众化、普及化。“用活的宣讲方法确保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州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说。 菜单宣讲新活实 变干部“包桌”为群众“点菜”,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全州草根宣讲团吸纳人才,创造出许多新颖、独特的宣讲方式。推出“点菜式”宣讲,发放涵盖理论知识、民生政策、畜牧养殖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菜单”10000余份,让百姓从自身的需求出发进行“点菜”。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需要什么就准备什么,列出草根宣讲团名单和宣讲课题,各乡镇、群众结合实际,以“以菜点单”形式,直接与草根宣讲团成员联系,确定宣讲相关事宜。针对基层百姓“点菜”情况,协调农业、畜牧、科协等部门,组织精兵强将“送菜”上门,让农牧民群众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 “草根”宣讲员中的技术能手、科普专家采用“理论+实用”模式,既为百姓宣讲理论政策,又为百姓进行技术指导、科普讲座,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理论政策难题解疑释惑。宣讲员打破“课堂”界限,与老百姓一起,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典型事例、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对面”和“零距离”进行宣讲,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把深道理讲浅、远道理讲近、“洋道理”讲“土”,“草根讲堂”把深奥的书面语,变成党员群众乐于接受的地方话,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趣味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党员干部来不齐、坐不住、听不懂、学不深、记不全的难题。使不好懂的“书本理论”变成记得住的“地方土话”,极大地增强了活动吸引力、感染力,让学习培训“土”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草根讲堂”好比一缕清风,涤荡着基层党员群众的心田;好比一场春雨,滋润着大家的心灵。我州将持续不断地推进草根讲堂,打造草根宣讲品牌,把政策理论方针等讲到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坎里,以宣讲的力量鼓舞人,不断将“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引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