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枣
关凯文今年30出头,毕业后就在北京打拼,虽现在生活、工作都在正轨上,但他却常常会有突如其来的孤独感。想和人说上两句知心话,却发现“人满为患”的通讯录里竟找不出能约出来、没有负担地说上两句的人。 午夜梦回时,凯文不禁问自己: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是真的理解自己、真的需要自己的呢? “孤独症”已慢慢变成现代都市的痼疾,抛开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方面的因素,从个人性格来说,到底是什么把我们一步一步推向了孤独?一因“贪得无厌”,什么都想要,又对任何部分都付出得很少。城市中的人们,左右逢源,把时间和感情越铺越薄,习惯性地将新机会、新可能、开拓和发展定为第一要务,凡事点到即止,用完就丢。这导致一种后果,即当无人值得你付出所有精力时,你也无法获得任何人的关注、关爱。这让很多城市人在熙熙攘攘之后,人去茶凉,最后仍孑然一身。二因“自造牢笼”,与“贪得无厌”相反,这类人常因忘情地投入、付出,而在感到对方无法回应时心灰意冷,于是包裹上冷漠的硬壳。更有甚者,从始至终都不相信自己值得被关爱。因为害怕受伤,自造牢笼的人随时准备着放弃他人,也随时准备着被放弃,于是一直孤独着。 虽然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包容、相信以及沟通的能力,然而,即使是成年之后,我们仍能通过自省和诊疗,打破我们自己性格的牢笼,逃离“孤独”。有些看起来特别“傻”的人,却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一旦确认自己在乎的人也在乎自己时,则会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所爱的人、所珍惜的价值。你我身边都存在着这样的人,不论工作、感情、友谊中出现了多少不如意,他们总能坚持下来,用温柔、守护、智慧,化干戈为玉帛,因为他们能够简单地相信着。这样的努力在当今繁忙冷漠、各自为政的都市中尤为困难,但也因此尤为珍贵。打破孤独,还要记得“回头看”,看到亲人,看到老朋友。忙碌之余,抽出十分钟,给家人、朋友发去几句怀旧的话,主动约他们出来散散步,真诚地聊聊天,一点一滴地重筑彼此的温情,必能融化在城市中习惯性的冷漠和僵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