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不缺,才是新时代农民” 我州确立了以生态伦理、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为目标,创新生态文化载体,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提高生态文化素养,以着力加强小康村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化村、着力推进平安村庄建设,实现农牧村群众言行文明化、村内管理民主化,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文化新体系。 在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活动中,着重选择一批自然环境好、区位优势好、发展前景好、文化特色好、村风民风好,群众积极性高,具有一定基础条件和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自然村分类创建。 临潭县羊永乡李岗村绿树成荫,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青砖白墙,整齐有序,墙壁上用小漫画形象地展示着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和谐画卷,一股乡村特有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在村文化广场上,群众们一边拉家常一边锻炼身体,篮球架、跑步器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据乡上干部介绍,李岗村文化广场曾是村里的一处沼泽地,每到夏天垃圾遍地,臭气冲天,县上通过整合天津援建项目资金50万元和县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49万元,村里建成了设施完备的村级活动室和文化广场,使群众“娱乐有去处、沟通有场所、活动有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李岗村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团,有成员60多人,经过双联帮扶单位支持和群众自筹资金8万多元,专门配备了舞台音响设备和演出服装等,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以歌颂党、歌颂新生活等戏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六十多个节目。 村民王举焕兴奋地说:“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不缺,才是新时代农民。” 文明新风进新村 农家今朝醉春风 道路通了,腰包鼓了;电、电话、自来水,现代化生活的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村民的视野也宽了……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仅让农民得到实惠,而且点燃、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热情。 “路上不干净,很快有人扫,垃圾拎出来,很快有人运……”村民对送到家门口的“农村物业”赞不绝口。 搞好环境卫生,实现村容整洁,是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的重要内容。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帮助各族群众不断提高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实践中来。 我州以整治垃圾杂物乱倒乱堆这一“陋习”为突破口,及时清理垃圾、平整道路、疏通沟渠,在每一个村社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锅台灶台一尘不染。以整治畜禽乱跑乱窜这一“顽疾”为切入点,动员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棚圈养殖、清洁养殖,实行人居与畜禽养殖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把整治环境卫生的实际成效体现在提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上。 如今,一踏进甘南界内,一个个依山傍水、树木掩映,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很快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昔日山道崎岖、村庄破旧,到今日交通顺畅、乡村美丽,甘南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如一缕缕春风,吹遍山川田野,把一个个村庄装点得如诗如画。 农村今日景色新,改道改厕建家园,家家户户讲卫生,户户争挂文明星,陈规陋习随风去,文明新风进新村,农家今朝醉春风。这正是对我州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写照,也唱响了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