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武
走进卓尼县,常常会被一幅幅农家新景所陶醉,一路看一路访,一路收获一路欣喜。所到之处,路变宽了,房子变靓了,村子变美了,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树木,旧村落变成新景点。 大时代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号角,唤醒了沉寂的红色土地,从小康村建设到农村产业发展的重头戏,迅速在卓尼大地如火如荼地上演。 随着“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等产业的蓬勃兴起,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平台,生态环境这一稀缺资源已经转变为卓尼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要资本。 一个村就是一个美丽童话 农村要发展,资源是基础。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卓尼县不是简单停留在将泥墙灰瓦变成新式楼房之上,而是对资源充分挖掘或创造,变资源优势为生产力优势,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红色童话”的觉醒让卓尼县博峪村村民受益匪浅。“近年来,卓尼的‘红色旅游’已初具雏形,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现在,博峪村的土司官邸修缮为博峪村希望小学。”村党支部书记说。 借着“土司文化”的金字招牌,博峪这个距县城5公里的小村庄,每年都会吸引上万游客前来旅游,博峪农民也改变了祖辈的生产生活模式,放下锄头,办起了别具特色的农家乐,每年的旅游产值正随着村里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增加。 今年,博峪村房屋改造已动工108户,部分土墙拆除后新建砖墙,墙体改造12户,屋顶改造完成8户,72户已完成院子硬化,新建玻璃暖廊24户。 同时,还诞生了如柳林镇白塔村、木耳镇多坝村等特色鲜明的“童话村庄”,为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个村就是一盘发展棋局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支撑。在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卓尼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依托生态、政策激励等形式,大力发展食用菌、高原蔬菜、网箱养鱼、洮砚产业、药材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为生态文小康村明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近几年,藏巴哇乡包舍口村村民通过网箱养鱼、种植中药材等方式走上了致富路。短短几年时间,九甸峡水库的几千亩水面上,星罗棋布着网箱,藏巴哇乡农牧民自愿投资990多万元,养殖面积达到45亩,预计年产值可达4600多万元。藏巴哇乡负责人说,网箱养鱼项目实施后,除了经济收益,还缓解了库区群众就业压力,同时带动了藏巴哇乡绿色食品的开发,促进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6年,藏巴哇乡柏林村45户完成屋顶彩钢钢架搭建、墙体砂浆抹面完成36户,大门改造72户,厕改圈改完成62户;巴都村63户完成屋顶彩钢改造,89户完成屋顶彩钢钢架搭建,墙体砂浆抹面完成88户,大门改造完成81户,厕改圈改完成30户,完成次巷道硬化200米,并建成文化广场。 一个村就是一个文化舞台 农村要发展,文化是动力。在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卓尼县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每个村庄的特色文化,把一个个村庄建设为展示特色文化的大舞台,让文化成为农村腾飞的翅膀。 柳林镇上卓村就是借着这股文化新浪潮实现快速发展的典型。2015年,投资560万元,对上卓村一组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进行了重点投资建设。2016年,上卓二组屋顶彩钢改造完成82户,院墙砂浆抹面68户,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已完成,改厕改圈、节能改造、洗澡间改造完成26户;上卓三组屋顶彩钢改造完成91户,院墙砂浆抹面83户,改厕改圈、节能改造、洗澡间改造完成30户;下所藏自然村屋顶彩钢改造完成70户,墙体砂浆抹面完成76户,厕改圈改完成136户,节能改造完成56户。 七十多岁的村民孙文生说,近两年,搁置多年的庙会传统文化又红火起来,并出现了许多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新形式。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农民组建的“乡间戏剧乐队”就会在戏台上吹拉弹唱,吼起秦腔大戏《辕门斩子》《二进宫》,吸引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观看。 目前,4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住房特色化风貌改造工程、“三改”工程已全部开工,完成彩钢屋顶1527户,大门改造432户,外墙粉刷874户,“三改”526户,对其发放云杉、馒头柳等树种16700多株,在房前屋后、村内外空地种植。整合财政科教文专项资金项目、财政“一事一议”项目、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修建文化广场3个,硬化巷道10.2公里、排水渠11公里,安装太阳能暖炕46户92座、太阳能路灯43盏、太阳能热水器46套,加固河堤2.3公里。 生态文明小康村里,美景处处,笑声连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