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霞
“十二五”以来,临潭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快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三大目标,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拼搏进取,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铿锵有力,为“十二五”收官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到2015年底,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7.59亿元,年均增长11.1%,是“十一五”末9.26亿元的0.9倍;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亿元,年均增长21.5%,是“十一五”末12.29亿元的2.36倍;预计完成财政收入0.94亿元,是“十一五”末0.22亿元的3倍;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亿元,年均增长13.3%,是“十一五”末2.06亿元的1.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36元。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1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8倍。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等方面的420多个项目相继建成,有效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积极举办各种节会和招商引资活动,累计完成签约合同项目37个,签约资金40亿元,到位资金22亿元。四馆综合服务楼、合冶公路临潭段、冶峡隧道及接线工程、总寨新堡洮河段、新城石门王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冶力关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新城镇道路及供水工程已建设完成;投资1.95亿元续建上川水电站和青石山水电站扩机增容项目;总投资为1.84亿元的引洮入潭工程已基本建成;天然气入临项目、新城镇集中供热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有线电视县城线路改造和冶力关数字化网络改造工程逐步进行,形成覆盖全县的宽带高速网。 精准扶贫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临潭累计投入资金6.7亿元,实施了86个整村推进、6个整乡推进连片开发、205个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五年来共实施556个扶贫项目,总投资3.3亿元。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款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1亿元,141个村级互助社发放贷款1604万元,有力支持了农牧业生产和扶贫开发的快速发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1132元增加到1907元,增幅19%,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7.61万人减少到2.36万人,贫困面从56.86%下降到17.54%,脱贫率达51.5%。 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42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中药材种植年均突破10万亩、油菜6万亩,种植高原夏菜2780亩,建成设施蔬菜大棚398座,土地流转面积实现新突破,五年累计流转面积3.79万亩。创建县级示范合作社99个、州级18个、省级10个、国家级3个,合作社累计达到823个。建成各类养殖小区93个,比2010年增长71个,建成牲畜标准化养殖暖棚8639座69万平方米,牛羊育肥户达到7600多户,年出栏牦牛3.6万头、藏羊8.2万只,年户均牛羊育肥纯收入在1.6万元以上,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4.14万头(匹、只),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5.04%、65.59%、36.51%。截止“十二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较2010年增长16.8%。 基础建设扎实推进。16个乡镇规划全覆盖,编制了43个村庄规划。争取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项,总投资6.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投入1.7亿元实施了城区特色化改造及“五化”工程;投资8.83亿元,完成省道S306线岷合公路(临潭段)二级升等改造、省道S311线冶峡隧道及接线工程、合作至冶力关二级公路、72条建制村通畅水泥路、2条通林区道路、11项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国道248线冶力关至新城段已开工建设,完成了272个自然村巷道硬化,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100%。水利设施建设共投入5.3亿元,重点实施了冶木河、干戈河、斜藏沟、洮河干流洮滨段等流域防洪堤建设项目。投资6557万元,改造升级农网线路369公里,水电输送瓶颈得到有效解决。架设通信光缆540公里,全县行政村通讯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宽带覆盖率达到57.5%。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工程等23个生态项目,总投资7945万元,累计完成天然林管护面积33.8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重点公益林管护6.4万亩,建设生态林2万亩,修建水保林46公顷。累计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7.5万亩,草场围栏65万亩,补播改良42万亩,围栏20万亩,鼠害防治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68%。投资2.6亿元,建成的1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对全州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实施了冶力关景区道路改造、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等70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旅游企业达50多家,旅游就业人数4500多人。“十二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达472.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0%和25%,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08%。 民生实事力度加大。落实民生实事127件,民生方面的投入占到县级财政支出的81%以上。解决了2586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723元,人均月补助水平达到144元,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328元。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8122套(户)39.67万平方米,总投资6.4亿元。实施农牧村危房改造12830户,总投资5.98亿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1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近12.1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20.4%。新建、改扩建学校88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79%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7%,农牧民职业技能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职业技能鉴定2000人次以上,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到100%。引进、招考、聘用紧缺学科教师549名,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更趋合理。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新扩建县级医院3所,新建村卫生室120所,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2所。“十二五”末,有12.6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1%。累计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农牧民书屋131个、寺庙书屋45个、乡村舞台98个,“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综合覆盖率达到100%。统计、地震、气象、外事侨务、地方志、档案、信访、老龄、红十字、妇女儿童及双拥共建等工作成效显著。 回顾“十二五”,临潭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展望“十三五”,临潭县委、县政府将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上下一心,奋发图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为推动临潭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