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走进碌曲县阿拉乡立池村,硬化的村道宽敞整洁,藏式屋舍鳞次栉比。 村民完代克家的院落去年才修整过,整洁清爽,物件摆放得井井有条。 “一楼以前是牛圈,现在就放些杂物。”完代克说,牛羊夏天放养在山上,冬天圈养在村子南面的养殖小区里,人畜分离很干净。 阿拉乡党委副书记拉毛东知说,以前人畜混居导致村道上都是牛羊粪便,屋内更是杂乱,空气浑浊,逐渐实施人畜分离后,村落整洁了,不但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也在逐渐转变。 信步来到养殖小区,统一的牛羊育肥暖棚里充满生气。立池村民小组组长索南才让说,实施人畜分离后,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修建起了养殖小区,村里成立了犏雌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66户村民的牛进行集中养殖管理。“去年我们每户种了15亩青稞,8亩燕麦,冬天的草料不成问题。”索南才让说,如今,不但实现了人畜分离,而且走“农牧互补”舍饲圈养的路,村民们的信心都很足。 “我们正和燎原乳业联系,协调在这里设立收奶站。”拉毛东知激动地说。 立池村广场上,篮球场上不时传来欢呼声,嘛尼房边的石凳上,老人们乘凉聊天,好一幅和谐的画面。 人畜分离,这看似简单的一小步实现的却是大跨越。2015年以来,甘南州以整治农牧村垃圾杂物乱倒乱堆这一“陋习”为突破口,及时清理垃圾、平整道路、疏通沟渠,在每一个村社做到宅院物料有序堆放、房前屋后整齐干净、锅台灶台一尘不染。以整治畜禽乱跑乱窜这一“顽疾”为切入点,动员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棚圈养殖、清洁养殖,实行人居与畜禽养殖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把整治环境卫生的实际成效体现在提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上。通过实实在在的引导,帮助农牧民群众不断提高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队伍中来。 如今,通过“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习惯良好、乡风民风文明”的引导和规划,农牧民群众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任重道远:环境整治永远在路上 穿行于甘南草原,碧草蓝天,白云羊群,一幅天然的生态画卷。 而更让人惊叹的是,从地面到立面,从城市到农牧村,从公路沿线到草原深处,从房前屋后到锅台、灶台、炉台、炕台,目之所及,给人都留下了洁净的印象。 以“旅游兴州”战略为目标,甘南州正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增强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经过一年多的打造,甘南州把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又提到了优化环境、展现形象、促进发展、惠及民生的高度,8县市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巩固改革发展成果的惠民工程、优化发展环境的形象工程、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幸福工程、促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德政工程”,以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形式强力推进,随着整治的不断深入,群众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观念由“要我整治”转变成了“我要整治”。 “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全民参与的氛围已经形成,全域治理的格局已经呈现,雪域甘南正在实现整治之初‘视线内见不到垃圾’的阶段性目标。”俞成辉说。 如今的甘南,已经形成了涵盖干部群众多种组合的督查队伍,哪里不干净立即整治,哪里有垃圾立即捡拾,这已经成了固定模式。 在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甘南州坚持问题导向,细查深究难点问题,不以人情所左右,不为面子定好坏,全州一把尺子量到底。 “对排名后3位县市的主要领导要进行谈话,分管领导要进行免职培训,取消参与县市换届的资格。”俞成辉说,以往,环境卫生整治可能要求严,但因缺乏监管而流于形式,但甘南的环境卫生整治采取督查制,通过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最终的督查结果与干部年底考核挂钩。 “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对正在进行的这场‘环境革命’说‘不’,任何借口都不应成为裹足不前的‘遮羞布’,我们要矢志不渝为尽快实现绿色现代化而努力!”俞成辉说。 以长效机制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力、向顽疾开刀,面对广阔的草原,甘南州城乡卫生综合整治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