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农村旧貌换新颜
——卓尼木耳镇木耳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侧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8月3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侯明红

  笔者走进木耳镇木耳村时,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行道树,以及村内文化休闲广场的小花园呈现在眼前,处处都给人一种美丽舒适的感觉。
  “近年来村里的变化非常明显,县上开展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使我们村的居住环境、产业发展、村民收入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明来意后,村民杨尕藏兴致勃勃地对笔者说。
  木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只是卓尼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卓尼县多措并举,以“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抓手,以改善农牧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为重点,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貌、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为使该项工作做实做细,卓尼县立足实际、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把任务靠实到每一个包乡县级领导,细化到15个乡镇,确保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机制、有责任。去年,全县已建成上卓一组、木耳镇木耳村、扎古录镇麻路村等7个示范村;今年,率先在公路沿线贫困村、景区景点、特色产业村建设47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其中旅游专业村9个),涉及15个乡镇40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
  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一下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树阴下的石桌石凳干净整洁,老人们在这里打牌下棋。一位老人告诉笔者,“过去这里长满杂草,堆满垃圾,一到夏天,蚊子苍蝇嗡嗡飞。后来,村里清理杂草垃圾,建起了文化休闲广场,你看我们的文化休闲广场不比城里差。”
  过去木耳村人居环保意识不强,垃圾往往是往门外一扔了事。针对村民们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等不文明现象,村“两委”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开展了以“讲文明、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统一购买了垃圾桶,建了集中焚烧池,卫生实行专人管理,为村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增收是解决贫困的唯一途径。在多次调查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后,镇、村干部制定出以农家乐、劳务两大产业为主,以养殖、交通运输等为辅的经济增收路子,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经济发展。为切实提高群众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积极性,镇党委多方争取,积极协调,及时为当地群众提供农户小额担保贷款、双联贷款,解决群众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难题。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目前,该村已发展农家乐8家,技能培训260余人(次),有组织输转劳动力200余人(次)。村民杨福财告诉笔者:“自从参加了技能培训,我外出打工不再单靠出卖体力,凭技术就能挣到更多的钱”。杨福财一直在兰州的建筑工地打工,以前干一些拌沙灰、搬水泥的粗活,自从去年学会了电焊技术后,再去兰州不仅工资高,而且一转眼从“卖力汉”变成了“手艺人”。
  文化休闲广场上,不少孩子在这里打篮球、下棋、看书,这里俨然成了暑期孩子们的天堂。正在锻炼身体的王大爷高兴地告诉笔者:“自从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以来,县城和咱们农村差距越来越小了,生活过得比城里还舒心,闲暇时间大家都来广场上锻炼,日子越来越好了。”
  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健身设施,让村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卓尼县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宣传方案,成立宣传报道组,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报道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原则目标、重点内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目前,在县电视台开设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专栏,通过“掌上卓尼”“五彩卓尼”和“卓尼之窗”等微信公众号,省、州媒体等宣传报道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进度。各乡镇充分利用宣传橱窗、LED电子屏、手机短信、微信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认知度不断提高。
  杨加参算得上是木耳村的能人,近两年,他通过参加培训,熟悉了开农家乐发家致富的门路,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目前年收入已达4—5万元。“我的日子好过了,更希望能带动全村人都发展农家乐,大家都富起来,才是我们对党和政府最好的报答”。杨加参满脸期待又很自信地对笔者说。
  一个家庭的和谐,需要好家长,一个村的发展,更需要党的好政策和好的领头人。木耳村正是在好政策的指导下,在县、镇、村各级领导、干部职工的带领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群众素质大幅提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木耳村正在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