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古代医德论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9月1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疯鱼


  古代的医生都遵从很重要的一点来行医,那就是医生本身的医德。“医德”包含了沉重的意义,古代医生一直禀从这个观念,来学医和行医。最简单地来说,想当一名医生是简单的,但是想做一名有医德的医生就不那么简单了。医德,指医生的思想、信念、品德、言论、行为以及对医术的看法、学医的宗旨,等等。
  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的著作有很多,在医学方面以《千金方》最为著称,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氏专论医德的作品《千金方·大医精诚》详细地阐述了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成为了我国医学史上医德规范体系的开拓者。古代医学家关于医德的论述,是医学界伟大宝库中珍贵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
  他的著作通过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家理论三方面阐述了医德的重要性。如书中指出的“凡大医治病……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皆如至亲之想”。意为在医生眼中都是病人,对之用心皆一,施药无二,而且要把所有病人都看作自己的亲人一般去救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谓“仁”就是“爱人”。儒家强调医学的道德价值,主张医本仁术,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在中国古代医学里,医生的道德水平受到格外的重视,甚至被列为行医的首要条件。
  道家学说把“虚无”之道视作世界的本原和规律,万物得道而生,此所谓“德”。道家所主张的淡泊名利、不以物累、少思寡欲等观点在孙氏的医德思想中也有很重要的反映。由于孙氏才学出众,因此两代帝王都曾征召授以高官厚禄,但均被他婉拒。他强调的“无欲无求”乃是为医者应有的基本道德追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绝不能啬术以自贵,挟技以邀财。他认为贪欲会遮蔽一个医生的责任心,也会泯灭医者的良心。
  佛教视人生为大苦,在世界受苦的是“一切众生”。佛家有“平等心”,无高下、贵贱的差异,对一切众生爱念想同,毫无怨亲的分别。这些思想在《大医精诚》中都有所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氏要求医生必须立下“普救含灵之苦”的誓愿,这是对每个行医者最基本的要求。他认为医生要有解除病人疾苦的职责,将了解和体谅病人的痛苦及立志解除病人疾厄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
  悬壶济世、赠药施救、德医双馨等的溢美之词是对一个医者的美誉,但和自古流传下来的医德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古来就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之说。意为有道德方面成就的位居于先,有技艺方面成就的位居于后。“德之不存,艺于何有?”意为仁德不具备了,在技艺方面还有什么?即使古代医生地位低下,很多名医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从事医生行业,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医生是“中九流”行业而放弃自己的医德,足以说明“医德”的重要地位了。         (作者:疯鱼)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