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党旗下的辉煌
——记舟曲博峪乡古地坝村党支部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09月1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继元 通讯员 桑旭朝


  记者 张继元 通讯员 桑旭朝

  近日,记者走进舟曲县博峪乡古地坝村,只见新修缮的房屋、巷道干净整洁,孩子们在村头尽情地玩耍。“村里住房、环境的改善,让村民晚饭后串串门、散散步都非常舒心!”村里的老大爷们高兴地向记者吐露古地坝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古地坝村党支部适应新形势,带领全村群众,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党的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乡的前列,全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多次被舟曲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抓党建 筑强基层堡垒
  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五个好”为建设标准,注重加强自身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两个”工作法,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积极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党员民主评议等活动,在党员大会上以谈工作、谈体会、谈认识,提意见和找差距等方式,帮助党员提高素质,不断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大力实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完善党员目标管理、定期通报情况、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创先争优、民主决策等基本制度,使村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建立了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村务、财务全面公开。为解决党员年龄偏大和党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村党支部坚持把优秀青年、致富能人作为发展对象,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党员结构趋于合理。
谋富路 推动产业结构
  近年来,村党支部认真研究,总结经验,为了让全村群众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村党支部在“劳务输转、特色养殖、猪苓人工培育”等方面大做文章。扎实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培养树立党员致富示范户12户,通过党员带头,带领群众外出务工,形成产业,有效提高了群众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全村共有劳动力23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10多人,每年实现劳务收入60万余元,增加了群众收入。引导群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积极走中药材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群众收入;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土鸡、土蜂规模养殖,实现全村户户增收的目标,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
强教育 提未来软实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古地坝村还是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经济薄弱的村,随着改革的深入,群众的物质生活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教育一度很落后。古地坝村“两委”痛定思痛,制定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实现脱贫”的目标,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完善了奖励办法。
  古地坝村牢固树立“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教育理念,结合本村实际狠抓教育,用文化知识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实施鼓励、奖励政策,着重提高抓教育的积极性,将抓教育的事情固化为内生动力。经过长期努力,通过对教育的重视,近年来,村里的高考和中考录取率明显上升,累计7人被大学本科院校录取,圆了莘莘学子的大学梦,高等教育入学率在全乡名列前茅。据统计,近年来共计发放奖金8300余元。
党支部 永远在最前沿
  2015年5月19日晚,博峪乡尖地、开麻两村发生山洪泥石流。古地坝村党支部接到通知后,紧急行动,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民兵、群众共67人组成的抢险救灾突击队,通过简短的动员后,各队员自带手电、铁锹、镐头、钢钎等救援工具和干粮立即赶赴受灾村,投身第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在救灾中,突击队踩着过膝的淤泥,搬石块,找木板,疏泥水,通过合力抢修,于20日上午11时左右,古地坝抢险救灾突击队同别的救援队合力疏散、转移群众515人,抢修便道3公里,为抢险救灾物资的运输赢得了时间。通往开麻、尖地的人行便道顺利打通,为救灾物资的运送提供了交通保障。抢险中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崇高使命,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践行着“三严三实”要求,体现着争做新时期“四有”干部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虽然经历了种种艰难考验,古地坝村党支部依然不畏艰险奋斗,在建设美好家园的战线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面对各项困难和挑战,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古地坝党支部党员的身影;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古地坝村突击队的队旗在飘扬。他们时刻用自己的行动展现着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古地坝村党支部的风采和价值追求。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