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莲
秋季的傍晚,忙完活计的卓尼县木耳镇多坝村的群众,三三两两来到村里的文化小广场,开始享受一天中最轻松最惬意的时刻。 “以前只是看着城里人跳广场舞、扭秧歌,我们可羡慕了。现在,我们村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场所,一到晚上村民们都喜欢来广场休闲娱乐,感觉跳跳舞、唱唱歌、聊聊天,就把一整天的疲惫都赶跑了似的。”卓尼县木耳镇多坝村农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对文化小广场的喜爱。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卓尼县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难,推进县文化馆、县图书馆、镇级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和乡村舞台建设,建设文化广场69个,为全县97个农牧民书屋和7个寺院书屋补充更新图书3.164万册;立足群众需求,以发展群众文化体育为主体,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县15个乡镇28个村开展篮球、赛马、乒乓球、拔河及棋类等一系列运动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卓尼县第五届和谐杯暨鑫盛杯篮球运动会;挖掘整理水玛尼、洮州“花儿”、藏式古建筑修复技艺、草岔沟庙会等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农牧村电影放映达550场,服务观众7.3万人。 喀尔钦乡相俄村的一位老大妈告诉笔者,以前没有小广场,农闲时她天天在家待着,总觉得浑身不舒服,三天两头跑医院,自从有了小广场,健身、唠嗑,身体觉得好多了,现在,吃完饭可以带上小孙子到文化广场跟其他小朋友玩耍,自己也可以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文化小广场受到村民欢迎和喜爱,社会效益日益明显,真正把村民从炕上拉下来、从屋里拽出来、从麻将桌上拖下来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也为村民相互沟通、化解矛盾、消除分歧、传递社会正能量搭建了载体和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