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少辉
近年来,玛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牧区基层党建工作发展规律,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服务群众等工作有机结合,组织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玛曲围绕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把转化乡村领导班子和牧民党员思想作为首先解决的问题,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形势任务、政策法制、民族团结、职业道德“五项教育”,引导党员群众站稳政治立场,统一了思想认识,加强了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意识形态能力,真正使牧民党员和群众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强核心。 大力提升基层基础。高度重视基层基础保障工作,按1000平方米标准建成社区服务中心2个,按200平方米建成牧村综合服务中心36个;按每乡镇(场)3000平方米标准建成职工周转房9个,乡镇公用经费由原来每年13万元提高到50万元,县财政为每个乡镇(场)每年落实取暖费5万元、大灶伙食补助5万元。社区、牧村办公经费由原来每年3万元、1.5万元提高到6万元和2.5万元。2015年,县财政落实基层各类补助、公用经费438万元,列支基层组织建设经费100余万元。 积极落实倾斜政策。按照地理位置和干部职工服务半径将乡镇(场)分为三类三个档次,根据工作年限,享受300至700元不等的乡镇工作补贴;执行村干部1500元、组干部500元报酬逐年增长机制,达到每人每年1.35万元和4500元;乡村组干部体检费从每人129元提高到300元,并将59名牧村残疾党员纳入免费体检范围。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立党员自管小组160个、联防值守小组259个。建立寺庙管理办公室7个,均成立了党支部。制定了《玛曲县乡镇场干部管理办法》等,对乡镇“三权”下放后各项工作运行做了进一步规范。涉牧资金在乡镇财政所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由驻村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发放;投资100万元以内的项目由乡镇负责实施;乡镇站所院校干部职工管理按照“条块结合”的形式由乡镇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科级干部任免由县委、县政府提名,乡镇党委、政府任免,科级以下干部任免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名,乡镇任免或调整,对于乡镇场事业单位专业人员的考核按照乡镇占50%,业务主管部门占50%的比例确定最终考核等次,进一步强化了乡镇职能。 用心服务牧民群众。在牧村推行“三联四问五制”工作法和乡镇驻村干部便民服务坐班代理工作,构建起“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服务室”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按照“5+30”模式统一设立窗口,健全服务职能。按照“一核多元”组织架构要求,全县205名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开展便民服务,实行驻村干部坐班代理,每月驻村开展定点服务15天以上,深入牧场牧户上门服务7天以上。今年为群众代理服务事项达1200余件,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全覆盖。 严格党员教育管理。近三年,全县先后投入300余万元,举办各类讲座、主题培训班368期(场次),培训党员干部22588人次;组织29批1589名乡村组干部、牧民党员,赴北京、天津、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县委流动党校聘请客座讲师18名,宣讲10场次,播放红色影片18部,培训牧村党员群众3000余人次;制作藏语培训教材2000本,党务知识学习资料5000本,全县村组干部、牧民党员培训覆盖率达92.8%和97.2%。为4265名党员发放党徽和党费证,挂红色门牌“共产党员户”927户,发放伟人画像3000幅,命名牧村“共产党员示范户”100户。 公平公正民主管理。为了提高群众自治意识,健全完善牧村“四自”机制,在举办的各类民间重大节庆活动中由牧民群众自管自治,村级党组织积极发挥“主堡垒”职能和“主心骨”作用,尤其是牧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参与者,真正体现了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为了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各级党委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广大群众监督作用,先由各村从最困难的牧户中排序初步确定,结果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全村公示后上报乡镇党委,乡镇党委再对汇总结果在全乡进行公示,对群众有意见或不符合条件的进行调查调整,最终确定的贫困户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精心培育先锋模范。近三年,县委对4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90名优秀共产党员、45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齐哈玛乡塔哇村党支部书记被授予全省“陇原先锋岗”荣誉称号,阿万仓乡道尔加村牧民党员特布考评选为第三批“信合杯”甘肃省“最美人物”。出现了一批如曼日玛乡黑土滩治理中强茂、智合桃两村12名党员带头在禁牧协议书上签字,并表示乡上争取的4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让其他牧户先领,阿万仓乡为沃特村协调贷款80万元,建成达杰蔬菜市场,为本村5名党员经营户无偿提供经营场所等典型事例,拍摄制作先进模范宣传片10余部。 有效助力精准扶贫。开展党建工作中,将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点,制定了《2015—2017年“五强化五打造”幸福牧村创建规划》,构建起党建、扶贫、双联三维一体工作机制。全县650名干部职工承包8321户牧民群众,签订“双向”承诺书8000余份;在乡镇建立乡村干部“1+1”藏汉双语结对培训;举办精准扶贫藏汉双语陪训班5期;为15个贫困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75名驻村工作人员,为扶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基础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