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卢涛
目前,全州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挂职“第一书记”已调整组建完毕,并陆续进村开展工作。两支队伍虽然工作侧重点和任务职责不尽相同,但总体目标同向。在此,本人结合多年工作经历及近期驻村感受,就如何当好“队长”和“第一书记”谈些粗浅看法,以期与来自各行各业的同仁朋友互学互鉴。总体上,“队长”和“第一书记”挂职驻村需要做到“六个一”。 坚持一条主线——脱贫攻坚。州上要求“队长”牵头履行“九大职责”、“第一书记”全面履行“四大职责”。而主线只有一条,就是脱贫攻坚。这也是实施“一号工程”的必然要求,务必将此作为驻村“一号工作”来对待。为此,要系统地学习理解“1236”扶贫攻坚行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17+N”精准扶贫行动政策文件及州委、州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精神,首先做到认识到位、政策清楚。 紧盯一个目标——脱贫摘帽。在掌握所在县整县脱贫时间节点的基础上,重点弄清村、户脱贫计划。要对照省上《贫困退出验收办法》规定的贫困村17项、贫困户11项脱贫验收指标,逐项逐条找差距,全力以赴补短板。特别需要注意,村户脱贫的每一项指标都是“一票否决”项,任何一项不达标均视为不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是村脱贫的“总阀门”,减贫任务与村脱贫之间有直接的关联性;村、户的脱贫验收表都需“队长”签字确认,坚决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否则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夯实一个基础——建档立卡。这项工作是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当前,要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专项行动的通知》和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工作进行全面核查的通知》要求,认真复查核实贫困人口进、出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要把国家建档立卡系统作为工作重点,把省级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辅助,后者服从服务于前者。 围绕一个核心——产业增收。不论是扶贫整体工作,还是驻村帮扶,培育富民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都是核心任务,也是难点所在。这一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县、村、户能否脱贫及脱贫质量,而且在村、户脱贫验收指标中特别细化,同时还关联着专业合作社建设、村集体收入等多项指标。建议围绕脱贫验收指标统筹谋划落实。具体可通过建立、规范专业合作社并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形成产业扶贫链,最终形成向贫困户分一点、给村集体交一点、合作社留一点、带头人拿一点的利益分成长效机制。 抓住一个环节——衔接协调。由于所属单位性质、个人工作岗位和经历等原因,好多“队长”和“第一书记”进村后觉得工作无抓手、无事干。其实并非如此,应围绕所在县市“1+17+N”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利用各种关系和渠道,衔接协调联系村、户政策项目落实,尽到建议、报告、争取之责。同时,也可在职责权限内对在建项目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牢记一个要求——尽职尽责。从今年开始,驻村帮扶工作成效及群众的满意度与省、州、县党政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工作实绩考核全面挂钩,“队长”和“第一书记”的工作内涵已远远超出“双联”行动、“逢提必下”等政策、制度范畴。因此,需要对肩负的职责再认识、再提高。要蹲得住,有事干事儿,没事串门儿,驻够天数,守好岗位。要处得好,与乡村干部的关系遵循“帮忙不添乱”的总原则,既不袖手旁观,更不包揽代替;对本单位的“双联”工作,应联系协调,但不能一人包干。要干得实,融入群众,不耻下问,踏实工作,争取留下自己的足迹,赢得群众的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