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合 马宗平
2015年11月10日,夏河县拉卜楞镇九甲行政村周来自然村群众手捧一面写着“党委政府爱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锦旗来到拉卜楞镇政府。“国家出钱给我们修文化活动室,由于我们没能及时处理好群众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向镇党委政府反映情况,导致工程进度受到影响。镇党委了解情况后及时通过大量细致的疏导工作,化解了群众矛盾,维护了村子的团结,保证了活动室建设任务按期完成。”周来村村长说。 近年来,拉卜楞镇党委紧紧围绕“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方略,创新新形势下藏区社会管理方式,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先后组建了群众治保组、治安联防队、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社会组织,编织起精密的网络管理体系,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全镇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探索有效举措,不断优化管理模式。针对正月大法会、三月敏感期等维稳节点,镇党委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审批、寺院主办、村寺组织、僧众自管、干群结合、警民联防、确保平安”的总体要求,探索出了一套“基层管基层、群众管群众、僧人管僧人”的自我管理模式。通过村民小组推选、行政村“两委”筛选、党委审核,以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突出、群众信得过的6名“两委”班子、80名群众党员,410名僧俗群众为成员,组建了496人的群众治保组织,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宣传和舆情信息搜集,为全镇综治维稳工作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借鉴群众治保组织的成功经验,镇党委政府紧抓外来流动人口这一重点,进一步探索出了“以房管人”、党员责任区等一系列高效的社会管理新措施。针对流动人口多的实际,全面推行“暂住人员—房屋所有户—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的树状管理模式,确保了暂住人员能够实现分级管理。在日常入户家访、流动人口清查、发放惠农资金等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进一步把“以房管人”与党员责任区管理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房屋所有人与租住人员适时谈话、党员责任人与房屋所有人定期谈话、房屋所有人和党员责任人不定期与村民小组长谈话,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与村民小组长定期谈话、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与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定期谈话的新型管理模式,加强了安全管控力度,确保了全镇经济社会大局良好有序推进。 着力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紧扣县委“12345”工作思路,提出了“走群众路线、以群众管群众”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防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触度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强化对全镇不稳定事件的预防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断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评估”、“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涉及“三农”、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以及重大民俗、佛事、节庆活动等事项,通过专家研判分析,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进行认真评估,不断强化前置刚性程序,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消除矛盾纠纷隐患。 努力拉伸管理链条,切实强化管控体系。在全面落实“五包双承诺”、“三联四问五制”工作法的基础上,镇党委进一步延伸网格化服务管理链条、细化网格化服务单元,完善了“十户联防”工作法“1239”工作制度。在农牧村以自然村为单位,以党员户为主体,按照“自愿、就近和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以5-10户为单元,建立联防互助自管小组,实行网格化管理服务,确定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小组长,开展隐患排查、纠纷调解、信息搜集等工作,积极疏导民事纠纷,化解不稳定因素。在社区、单位小区和商业街区,按照20—30户为标准划分联防组,组建联防组工作组。在拉卜楞寺、红教寺等宗教活动场所建立网格,并配备网格长(寺庙办成员兼任)和1名网格员(寺管会成员担任),根据每个网格实际情况分为若干个联防组,并配备一名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无职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社会治安积极分子、复转军人担任联组长。形成了党委领导、支部主导、党员引导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 在镇党委的引领下,广大党员立足实际、率先垂范,僧俗群众主动进位、积极参与,编织起了精密的管理网络体系,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全镇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年累计完成正月大法会等大型佛事活动的安保工作和敏感节点的社会管控工作13余场次,疏导信教群众有序参加佛事活动125万人次,引导游客文明有序游览120万人次。全镇呈现出集体活动井然秩序、矛盾纠纷调处及时、信访总量不断下降、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满意度逐步提升,群众生活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