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建舟 通讯员 余永明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创新方式,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全州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正能量,为建设幸福、美丽新甘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 示范引领带头学。全州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采取主要负责人领学、中心组成员述学、相互讨论互学等方式,原原本本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等3本书。全州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进行了座谈讨论。同时,继续深化党员领导干部“联部门、联县市、联乡镇、联农牧村、联学校、联企业”“六联”制度,结合双联和脱贫攻坚行动,联系领导每半年在联系点进行一次专题辅导,指导帮助联系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升学习教育效果。今年以来,州委理论中心组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组织学习6次,各县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2次,州县市建立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464个,累计到联系点开展工作751次,形成了上行下效、上率下行的良好风气。 细化要求全员学。全面细化学习任务,针对学习教育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牧村实际,充分发挥扶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工作组、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包村干部“五支力量”作用,全州统一建立学习教育辅导小组894个,由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担任辅导小组组长,坚持“每周一次入户宣讲,每月一次集中讨论,每季一次专题辅导,每年一次集体评议”。截至目前开展学习辅导1040余次,确保学习教育在基层有人抓,系统化、全覆盖。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重点内容,举办各类培训班80余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31728人次。 规范制度严格学。全面落实“五个一”常态化学习制度,即:每天1小时个人自学、每周1次集体学习、每月1次专题辅导、每季度1次全员交流、每年1次学习测评。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和要求,要求全州副县级以上干部记写2万字以上学习笔记,撰写5篇以上心得体会文章;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记写1.5万字左右的学习笔记,撰写不少于3篇心得体会文章。目前,党员干部学习笔记超过2万字,开展专题辅导讲座700余场次,专题研讨3600余次,累计交流发言1.8万余人次。同时每个党支部为每一位党员建立了学习档案,加强经常督导,了解学习进度。 创新方式深入学。结合甘南藏区实际,特别是农牧民党员学习难集中、时间难保证、内容难消化实际,统一开设“五大讲堂”,以讲带学、以讲促学。开设手机讲堂,在“甘南组工”“甘南头条”“羚城党苑”等州县市微信公众平台和《甘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开设“两学一做”相关专栏,向广大党员推送最新要求,发布最新动态,发送信息达228万条。开设远程讲堂,充分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向农牧村党员推送学习资料1320余篇。整合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资源,在电视、报纸、网站开辟“两学一做”专栏,连续刊播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动态信息、工作经验、典型事迹1000余条。开设在线讲堂,依托全州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纳入全州干部在线学习内容,开发编写教学资源和学习课件948门,组织20489名在职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开设草根讲堂,组织全国道德模范、农牧村致富能人、土专家以及抗美援朝老战士、优秀共产党员等草根宣讲员791人,开设草根讲堂511个,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受益匪浅的体会为农牧村党员授课1582次,参与党员达2.45万人次。开设书记讲堂,各级党组织书记结合开展精准扶贫、双联行动、联点帮带等工作,带头讲党课1338人次,其中地级干部带头讲党课60余次,县级干部830余次。 开展宣讲广泛学。州上邀请省上专家学者、教授,组建宣讲队伍,通过“进乡镇、入社区,进企业,入校园”“专家下基层”等多种形式,在全州范围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巡讲、宣讲活动。同时,建立了面向州直单位、各县市、乡镇街道和农牧村4个层次的宣讲团队,明确对象、落实责任,形成了专家学者讲理论、党员干部讲政策、农牧民群众讲身边事的宣讲体系。各县市针对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成立了“马背宣讲团”“摩托车宣讲团”等宣讲队伍,结合“文艺、卫生、科技”三下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发挥州委党校、行政学院和基层宣传文化站、农牧民书屋作用,利用各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最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努力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结合工作重点学。在州县市委的示范引领下,全州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课堂,搬到重点难点工作一线,搬到重大项目建设火热现场,搬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动实践。并抓住推动发展的“短板”问题,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服务发展的“软肋”问题,把学习成果运用到推动甘南跨越赶超、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