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为经济发展助力添彩
——“十二五”时期甘南州金融业改革发展和主要成就回顾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10月2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郭常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十二五”期间,甘南州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努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金融业在实现自身较快发展的同时,有力保障了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有力支持了全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金融调控不断加强
  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及所辖县支行根据全州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履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责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总行出台的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努力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环境,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促进了全州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
  (一)改进央行“窗口指导”,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十二五”期间,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结合全州产业发展实际和国家信贷政策的具体要求,每年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并先后制定并经州政府批转了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畜牧业发展和改善金融服务等一系列专项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节奏、力度和重点,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信贷总量增加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期叠加的复杂情况,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加强金融统计、监测和分析,在继续关注货币信贷总量的同时,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监测指标,关注包括银行、债券、保险等在内的社会整体融资状况,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十二五”期间,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根据总行统一安排,14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正常标准下国商行、农信社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由2010年末的19%、12.5%下降至2015年末的17.5%、9.5%,同时对存款准备金实施平均法考核,增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11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2015年10月24日起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利率管制基本取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2010年末的5.81%降至2015年末的4.35%,增强对金融机构执行利率的监测分析和调控,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通过开展对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抵押补充贷款资金在支持甘南棚户区改造中的运用效果评估,促进提高抵押补充贷款政策效果;积极争取和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强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2015年末全州支农再贷款规模达到15.48亿元,是2010年末的1.41倍。
  (三)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助力结构调整升级。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改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支持全州重点领域和行业转型调整,在做好对畜牧、旅游、水电等金融支持的同时,加大对科技、文化、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认真落实民贸民品贷款贴息政策,“十二五”期间共办理贴息4903万元,有力地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根据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支持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发挥定向降准的正向激励和结构引导功能,对考核达标的农业银行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比农业银行低2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对考核达标的农村信用社执行比正常标准低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合理增加支农再贷款限额,下调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利率,做好在支农再贷款项下设立扶贫再贷款工作,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利率,提高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水平。
  (四)加强货币政策宣传与沟通,引导和稳定好市场预期。“十二五”期间,随着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和货币政策框架逐步向强化价格型调控转型,稳定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通过组织召开货币政策解读会和经济金融分析例会等,及时向地方党政部门汇报货币信贷政策变化及经济金融运行情况,通过报送《信息专报》、《甘南金融之窗》、《金融统计简报》等信息刊物,建立了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召开金融联席会议、“金融支持民生经济发展”推进会、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座谈会等专题会议,及时将货币信贷政策方面的要求传达到金融机构,建立了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走访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银企洽谈会等,建立了银企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举办金融宣传周、“金融宣传月”、民俗节庆期间宣传等系列活动和建设“惠农金融服务站”、金融知识宣传基地及聘请金融知识宣传员等,有效扩大了金融知识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建立金融知识微信公众平台、在报纸开辟金融知识宣传专栏、在广播电视台播放专题栏目等方式,适时向社会公众和市场传递央行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判断,及时披露货币政策工具补充完善和使用情况,更加主动地呼应社会热点和市场关切。
  (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经济金融发展奠定良好环境。为了切实维护全州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加强全方位风险监测预警。按照“强化监测、重点评估、早期预警、稳妥处置”的总体思路,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分析和研判预警,深入开展检查评估和压力测试,建立健全突发金融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处置机制,不断夯实金融风险防范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强对辖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方面情况的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对金融业的影响,开展重点领域风险摸排。强化对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及风险传染的分析研判,着力防范风险交叉传染。自2015年5月1日起《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对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和提升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全州8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已全部办理投保手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配合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等活动;充分发挥反洗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用,通过情报会商,联合调查,协助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大对涉毒、涉恐、金融诈骗、地下钱庄等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与司法、工商等部门的联系沟通,逐步建立健全部门间联合惩戒机制,依法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为全州金融业和谐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金融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任务艰巨,对金融机构的要求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甘南州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稳步发展,银行、保险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业整体实力和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资产总额346.58亿元,是2010年末的2.24倍,负债总额331.01亿元,是2010年末的2.19倍;保险业总资产也从2010年末的0.92亿元增长到2015年末的4.21亿元。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甘南州仅有一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的改革一直受到国家及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2014年,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农发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国务院于12月8日正式批复。农发行总体改革方案对贷款品种和信贷政策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农业政策性贷款支持的范围已经基本涵盖了除纯工业项目外的各个领域和产业。农发行甘南州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是农发行甘肃省分行在甘南设立的二级分行,无县级机构。成立以来,始终贯彻国家及总、分行重大方针政策,积极服务“三农”和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支持国家粮油购销储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近年来,农发行改革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通过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分类核算,明确责任和风险补偿机制,先后开办了农业科技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业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县域城镇建设贷款业务以及县域存款等业务。截至2015年末,资产总额22.6亿元,是2010年末的6.69倍;负债总额22.31亿元,是2010年末的6.66倍;各项存款余额4.11亿元,是2010年末的3.67倍;各项贷款余额22.53亿元,是2010年末的6.79倍。
  (二)商业性金融机构。近年来,面对“三期叠加”的宏观经济环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在甘南分支机构积极适应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改革政策,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优化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加快产品创新,着力改进金融服务,持续加强风险管控和内部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稳步推进,服务县域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改革过程中,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断改进激励机制导向,积极加快转型发展,通过优化调整组织架构,加大操作性业务的集约化力度,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能;通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进一步提高了风险管控水平;通过结合甘南实际,创新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15年末,工农建三家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产总额162.56亿元,是2010年末的1.95倍;负债总额159.24亿元,是2010年末的1.93倍;各项存款余额153.07亿元,是2010年末的2.07倍;各项贷款余额87.81亿元,是2010年末的2.57倍。
  自2008年3月邮政储蓄银行甘南州分行成立以来,狠抓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风险防控等,先后开办了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二手房贷款及小企业贷款业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邮储银行以二类支行改制为抓手,充分依托邮政网络设施,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微小、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深化机构改革,风险内控体系日臻完善,业务经营发展增效提质,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5年末,资产总额14.08亿元,是2010年末的2.24倍;负债总额14.12亿元,是2010年末的2.25倍;各项存款余额9.03亿元,是2010年末的1.56倍;各项贷款余额5.05亿元,是2010年末的12.02倍。
  2013年9月,甘肃银行当周街支行开业,随后,夏河、卓尼、临潭县支行相继成立。做为甘南州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近年来甘肃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贷款主要投向全州畜产品深加工、乳制品、旅游业、中藏药种植与加工方面的中小企业,有力地支持了甘南藏区首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群众的增产增收。截至2015年末,资产总额15.67亿元,负债总额15.5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5.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8亿元。
  (三)合作性金融机构。甘南州农村信用社改革自2005年启动以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要求,州县人民银行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全州8家农村信用联社自2005年二季度以来先后认购专项央行票据5325.66万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和历年亏损挂账,至2009年三季度全面完成兑付,有效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2009年底,全州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统一法人社的组建挂牌。2011年以来,全州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实现了财务可持续发展、支农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的改革目标。截至2015年末,全州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131.67亿元,是2010年末的2.15倍;负债总额119.81亿元,是2010年末的2.02倍;各项存款余额98.6亿元,是2010年末的2.08倍;各项贷款余额81.17亿元,是2010年末的3.18倍。
  (四)保险业金融机构。“十二五”期间,保险业改革稳步推进。人身保险领域在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先后完成了“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三步走的改革路径,全面实现了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将前端产品定价权交还保险公司,后端准备金评估利率由监管部门根据“一揽子资产”的收益率和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综合确定,通过后端影响和调控前端合理定价,有效管控了经营风险。财产保险领域的新商业车险费率改革于2015年6月1日正式启动,建立了市场化的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使商业车险费率水平与风险更加匹配。2010年末,全州保险业金融机构仅有5家,分别是财险、寿险、永安、中华联保、安邦的分支机构。2011年以来,大地、天安、太平洋、国寿财险分别在甘南州设立分支机构,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藏区特色农牧业保险业务深入开展,保险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服务经济功能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末,保险业资产总额4.21亿元,是2010年末的4.58倍;负债总额4.03亿元,是2010年末的4.53倍;保费收入3.95亿元,是2010年末的4.94倍;理赔支出2.09亿元,是2010年末的5.1倍。
  三、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度持续增强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抢抓落实藏区政策的机遇,扩大网点覆盖面,强化对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让银行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城乡居民。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280.28亿元,是2010年末的2.18倍;各项贷款余额205.36亿元,是2010年末的3.24倍;存贷比例由2010年末的46%上升至2015年末的73%,信贷总规模占GDP比例由2010年末的93%攀升至2015年末的162%,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州金融服务体系更加丰富多元,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2011年以来,工商银行陆续恢复设立舟曲、临潭、卓尼、碌曲4个县支行及营业网点;建设银行在合作市增设1个营业网点;甘肃银行设立4个机构和网点;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10个机构网点,新增5家小额贷款公司。“十二五”末,银行业机构网点达152个,并以物理网点为支撑,持续加深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布放电子银行机具、在乡镇设立固定便民金融服务点、开通电话(手机)银行等,银行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及时性和可获得性大为提高,特别是偏远地区广大农牧民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村办理金融业务”。金融业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以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为骨干、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的支付清算体系高效稳定运行,为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金融服务、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基础服务。征信业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在探索强化征信信息保护、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监督、机构信用代码证推广应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农牧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截至2015年末,共为519户中小企业和10.01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机制和保障机制,开通“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电话”,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在全州实施“政府主导、人民银行和银监局配合、金融机构参与挂点、村委会具体负责”的惠农金融服务站工作模式,建成137个村级金融服务站,金融知识普及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化“三农”金融服务,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近年来,全州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措施,改善农牧村地区金融服务,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农牧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产品创新出现良好势头、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能力增强,较好地促进了全州“三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年”活动,先后制定了《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通过专项央行票据资金支持、支农再贷款政策措施、县域法人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奖励办法、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激励措施等,不断增强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推动其不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支持下,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推广“旺畜宝”“农家乐”“藏家乐”贷款、“双业”贷款,创新推出“藏饰贷”,积极支持农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2015年末,全州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余额15.48亿元,是2010年末的1.58倍;全州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73.3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84.4%,是2010年末的3.1倍,其中:农户贷款98.42亿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53.81亿元,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21.1亿元。
  (三)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近年来,全州金融部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将金融服务“三农”、县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放有效结合,促进贫困地区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特别是2014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经营主体的融资特点,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做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提高贫困农户的申贷获得率;加大对贫困地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力度,不断扩大信贷服务覆盖面。自2012年9月甘肃省“双联惠农贷款”工作开展以来,甘南州地方党政、财政、金融部门积极行动,结合全州实际,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办贷流程,发挥整体合力,走出了“政府组织、多方联动、扩大覆盖、农户受益、促进维稳”的甘南藏区特色之路,有效降低了贫困农牧民贷款的门槛,缓解了农牧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至2015年末,全州农业银行“双联惠农贷款”2.27万户,余额14.98亿元。2015年,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召开以后,全州金融部门从政策、产品、服务等多方面架设“滴灌”网,精准对接富民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妇女创业等资金需求,形成了政策支持精准、信贷投放精准、产业对接精准和金融服务精准的金融扶贫新思路,通过改进和完善“三农”、就业、扶贫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与金融服务,确保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信贷投向精准、金融服务精准、政策工具精准、信用培育精准”。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农业银行甘南分行积极落实《关于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推出“精准扶贫贷款”。截至2015年末,全州农业银行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53万户,7.53亿元,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计划。农业发展银行甘南州分行把支持全州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重点,与州政府签订20亿元战略合作备忘录,主动对接营销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6873”交通突破及列入国家172项重大水利项目,2015年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600万元,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9834万元。通过“金融扶贫示范县”的试点,已经初步形成以“发挥财政撬动作用、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为特色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为农牧村地区注入了金融活力,金融扶贫的“造血”功能得以强化。
  (四)落实扶持政策,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近年来,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注重改善融资环境,促进全州中小企业发展。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信贷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融资服务,2011年起,开始实施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通过对金融机构落实信贷政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督促金融机构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每年召开银企洽谈会、中小企业发展座谈会、企业融资产品推介会等,搭建银政企交流平台。按照全州“产业富州”战略,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督促金融机构认真执行民贸民品优惠利率贷款政策,为民族企业发放基准利率贷款,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在工作指标计划和经营发展思路上向中小企业倾斜,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出了“小企业账户卡循环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速贷通”“成长之路”流动资金贷款和“设备租赁”“发票融资”“黄金租赁”“应收账款融资”等融资模式;对暂不符合银行信贷条件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守信用的小微企业开展定向辅导,培育潜在客户。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全州逐步形成了以水电能源、畜产品加工、建材、采矿冶炼、藏医药、山野珍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打造了“华羚”、“燎原”、佛阁藏药等知名品牌,各类企业有20余种产品销往省内外,有些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初步改变了单纯出售原料的状况,资源优势开始向经济优势转化。截至2015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3亿元,是2010年末的2.43倍,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35亿元,是2010年末的1.96倍。
  (五)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改善民生金融服务。“十二五”时期,全州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资金协会等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弱势群体金融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明显提高,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生力量。全州金融部门主动承担对民生经济发展的支持责任,打通融资瓶颈,支持民生、富民领域发展。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多次深入各县市调研,制定实施了金融支持民生领域的指导意见、活动方案,召开政策推广协调会议和部门协调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协作,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和民生金融政策,加强对甘南州民生经济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经过多年努力,民生金融总量和覆盖面日益扩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各类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妇女、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众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长效机制,为各类失业人员、弱势群体创业就业提供信贷支持,发挥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支持创业促就业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各级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增强贷款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了助学贷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认真落实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执行优惠利率等民族优惠政策,支持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和民族贸易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民族地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增强了发展能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确定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同时,积极支持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截至2015年末,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余额5882万元,民贸民品贴息贷款余额9.92亿元,交通运输业贷款16.68亿元,水电贷款31.68亿元,分别是2010年末的2.98倍、3.98倍、4.25倍、1.37倍。2011年起,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8121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10747万元,林权抵押贷款800万元,助学贷款5570万元,做好了就业、助学、少数民族等民生金融服务。
  (六)扩大保险覆盖面,保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州保险机构继续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社会“稳定器”和灾害事故“减震器”作用,逐步将保险渗透到包括基础设施、交通、农牧业等各个领域,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补偿作用,保险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甘南州于2011年5月正式启动青稞、牦牛、藏羊政策性特色农牧业保险,2013年5月启动马铃薯政策性特色农牧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了全州农牧业的保障程度。同时,保险业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稳步推进,兜底保障作用明显,大病患者医疗报销比例普遍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一定缓解。责任保险相关品种不断增多,覆盖面扩大,医疗、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责任保险不断推广,保险参与度和渗透率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民生能力增强。2015年,保险类金融机构保费收入3.95亿元,是2010年末的4.94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558万元,意外险保费收入1590万元,健康险保费收入2353万元;理赔支出2.09亿元,是2010年末的5.1倍,赔付率52.99%。青稞、牦牛、藏羊特色农牧业保险保费收入1.91亿元,赔付支出1.54亿元;马铃薯政策性特色农牧业保险保费收入375万元。保险密度达到489元/人,是2010年末的4.2倍;保险深度达到3.35%,比2010年末提高了2.16个百分点。
  回顾过往,甘南州金融业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规范创新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着眼当下,全州正处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金融业的责任更加重大,主动作为的空间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全州金融业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上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以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金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