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雨 闫向旺 尕东才让 朱乾龙 尹得成
“辽阔的草原深处,有我身上爱恋的故乡,黄河在这里回首凝望,神情犹如百岁慈祥的阿妈……”正如这首《首曲恋歌》中表达的一样,黄河对辽阔的玛曲草原充满了爱恋,玛曲儿女世世代代热爱着黄河及她养育的草原。 还是这座草原新城,不见了随风飘散的白色垃圾,多了一份纯净与明快,街道靓丽、路面干净、车辆停放有序;还是这些牧村,不见了粪草乱堆、垃圾围村,多了一份整洁与安详;还是这群牧民,不见了应付、突击卫生,多了一份习惯和环卫意识。 短短一年多时间,一场环境卫生革命席卷首曲大地,涤荡着落后的思想观念、卫生习俗。经过这番洗礼,乡村面貌为之一新,长效机制逐步建立,牧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草原儿女的新风尚。 更为可喜的是,在这场环境卫生革命中,玛曲县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公信度得到大幅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带来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效应,也深刻改变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建设和谐繁荣幸福美丽新甘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县上下坚定不移响应州委俞书记“拔剑死角顽疾,以矢志不渝的精神、滴水穿石的干劲,雷霆万里之势向死角拓展,向陋习开战,只要全员参与、全域整治,不信春风唤不回来。”的号召,坚定决心、卯足干劲、加快步伐。 近年来,玛曲县牧民集中定居生活后,良好卫生习惯逐渐形成,特别是去年全州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以来,玛曲县通过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监管措施持续有力,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宣传教育全面加强,以往许多乡镇、牧村定居点房前屋后乱扔、乱堆垃圾的现象消失了,牧民群众举手投足间多了一份环境卫生整治人人有责的自觉意识。现如今走进帐圈牧村,视线之内鲜有垃圾,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玛曲将县城划分成了25个大片区108个责任区,把7乡1场1镇1园划分成10个区域,明确了整治范围、责任单位和包抓领导,通过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的方式综合整治,形成了干部全员上阵,群众积极参与的全员整治模式。 彻底整治牧村环境卫生,不仅仅是“还玛曲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这一县委、县政府既定战略,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改变牧民群众生活习惯,提升环保、健康、卫生意识的一场幸福革命,是得民心、顺民意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按照建设“生态玛曲、旅游玛曲、幸福玛曲、平安玛曲、正气玛曲”的目标,在玛曲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环卫工,人人都是监督员。玛曲,这个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已经形成了干部群众齐上阵,哪里不干净立即整治,哪里有垃圾立即捡拾,这已经成了首曲儿女环卫长征路上的幸福革命。 阿万仓 让绿色文明永驻草原 拥有全国最大最美湿地草原的玛曲县阿万仓乡以“打造全域无垃圾示范区”为抓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广泛动员,建立健全日常保洁和垃圾清运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构建宜居宜游的旅游示范乡,让绿色文明财富永远留在最大最美湿地草原。 在卫生整治工作始终,阿万仓乡领导高度重视指定专人主抓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教育引导和组织实施,将每周星期一确定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以乡政府驻地、景区景点、河道、公路沿线为重点,按照门前店后“六包”责任制以及乡村卫生大清洁的要求,对“脏、乱、差”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全乡共划分了7个片区,由乡政府和各站所学校组织单位成员对各自片区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对乡政府驻地道路两侧乱设摊点、乱停乱置、乱堆乱放、违规搭建、店外经营、马路市场、乱丢乱弃死畜死禽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有效遏制了超铺面经营、非法经营的现象。对村容村貌、牧民定居点、寺院周边、公路沿线、背街小巷、旅游景区、建筑工地、河道堆积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小广告”、“白色污染”、街边杂草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治,形成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转运”及垃圾“不落地、全覆盖、不造成二次污染”的工作体系。 各村清洁小组分别对各村内卫生死角、垃圾点、公路主干道沿途进行了清扫。2016年累计环境卫生整治40余次,投入人力约4500人次,投入资金约15万元,清运垃圾2600余吨,通过专项整治,解决了道路两侧及房前屋后的“三堆”问题,辖区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按照边整治、边规范、边改革的思路,建立了“乡政府督查、村委会监督、牧民群众清理”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了乡、村、组的职能。 在乡党委、政府、各村两委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行为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来推进牧村环境治理,全村上下形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群众意识显著提高,行为进一步规范。 面对全乡地广人稀、牧民群众居住分散、环卫工人力量薄弱和工作资金严重不足的不利局面,乡党委因地制宜成立了以村“两委”班子和各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村级环境卫生整治马背巡逻队,负责牧户帐篷居住区、公路沿线、草场周边及河道的环境卫生巡察工作,巡逻执行常态化,区域全覆盖,严格落实奖惩通报制度,有效杜绝了牧民群众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巩固了全乡环境卫生整治成效。 曼日玛 全民参与共建美丽家园 曼日玛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采取得力措施,认真组织动员全乡干部职工、学校师生、村组干部、牧民党员、牧民群众、寺院僧侣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下大气力整治卫生死角,全乡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善。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村组干部、寺管会、乡直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环境卫生整治专题会,成立了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并将整治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集中整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督促各村组干部、寺管会成员做好宣传工作,让牧民群众、寺院僧人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基本行为规范的良好氛围。在全乡范围内划定卫生责任片区,明确各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乡直单位、村“两委”班子主要成员、寺管会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形成干群齐动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对重点区域专项督查力度,通过成立环境卫生整治专项督查领导小组,采取不定期、随机抽查、重点督查的方式,对重点区域进行严格督查,确保了全乡环境卫生面貌不断改善。 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重点抓好了5个行政村、2座寺院、街面个体商户、通乡公路、游牧民定居点、通村道路沿线、河道周边以及卫生死角的环境卫生整治,以点带面,全面整治,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确定每周星期一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组织乡机关干部职工、乡直单位职工开展环境卫生小范围的环境整治工作;每月开展两次以村组干部、寺管会、纳入低保的部分牧民、乡环卫工、乡直单位和机关干部职工参加的环境卫生“大扫除”、“大整治”活动,形成卫生长效清理整治机制,确保全乡卫生面貌得以巩固。为保护草原生态,恢复湿地,2015年我乡在智合桃、强茂两村开展了补播改良工作,共播撒草籽1万余亩;同时,在智合桃村、强茂村“黑土滩、沙化”最严重的5个村民小组建立了3万余亩的全县“黑土滩、沙化”治理项目示范区,通过治理草原植被恢复良好;2016年继续实施“黑土滩、沙化”治理项目12万余亩。为改善乡政府主街道整体面貌和增加贫困无房户收入,2015年度统一为34户贫困无房户在乔克新村村道旁修建了40平米的商铺。在乡政府主街道周边、游牧民定居点新建垃圾台6处,从源头杜绝了乱倒、乱扔垃圾现象。 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号召党员先锋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进村入户,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法规、环保知识宣传18场次,共发放各类宣传(单)20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树立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意识;同时,组织专人定期深入乡寄宿制学校,集中讲授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从娃娃抓起。各村党支部以“洁净家庭、洁净村组、洁净牧村”为创建目标,定期组织村组干部、牧民群众对游牧民定居点、村委会驻地、村道周边等进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 木西合 全方位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 自全州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以来,木西合乡把乡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有力支撑,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作为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制度规范、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木西合乡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中首先从人口聚居密集环境整治任务繁重的西合强村着手,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宣传动员力度。村委会班子充分利用村组班子会、党员代表会、座谈会等多种会议形式,及时传达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引起全村牧民群众的高度重视,牧民群众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提高了牧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的自觉性。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工作的宣传引导力度,逐渐营造了牧民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使牧民群众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牧民群众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环卫意识,牧村群众乱堆、乱放、乱排、乱倒的恶习有了明显改进,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村牧民群众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组织的每周一次的集中整治清扫活动,并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在主街道、各巷道安置垃圾箱,责令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垃圾定点处理,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院内的生产生活用料堆放整齐,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全村上下呈现出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整治局面,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陈年垃圾死角得到了妥善处置,村内实现了视线内无成堆暴露垃圾存在。 该村从各村组招聘村级环卫工4名,配备垃圾清运车1台,负责清运垃圾点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并指定专人为村级环境卫生监管员,对全村区域实施定点监控,如发现片区内存在垃圾及时告知环卫人员进行清理。村委会把环境卫生整治成效与环卫工工作报酬相挂钩,有效促进了村级环境卫生整治成效加快好转的步伐。 欧拉秀玛 干群同步上阵 共建美丽家园 自全州、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欧拉秀玛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本着干群齐心抓整治,标本兼治抓管理的原则,干群齐上阵,攻坚克难,扎实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全乡环境卫生得到初步好转,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干部先行,示范带动。按全乡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乡领导和干部及村两委班子成员齐上阵,明确责任和任务,齐心合力抓整治。干部和党员带头深入实际,工作走在前、干在前,脏活累活带头干,以身示范,积极争取牧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重点清理了公路沿线、河道、水沟和行政村周围的生活垃圾。强化宣教,广泛参与。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模式,立求做到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深入人心,全面提升群众的环境意识。组织村组干部深入牧户,发放宣传单、张贴横幅、标语等方式,重点宣传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同时向村民讲明了各行政村目前环境状况和需要村民配合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动员全体村民积极行动起来,要求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当先锋做表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以最快速度清理自家的房前屋后垃圾,为全乡环境整治做出应有的贡献。各个行政村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也和全乡工作人员一起参加了各处垃圾清理工作。 突出重点,全力整治。重点组织村民对辖区内的路边、河边、村边、沟边等“四边”及屋前宅后的积存垃圾进行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不留死角,彻底清除可视范围内的垃圾,基本做到无成堆暴露垃圾。组织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清运积存垃圾,清理公路两侧白色垃圾。同时,加强日常环境卫生监管,专门成立了片区卫生保洁责任人,负责主要道路两侧和村内的环境卫生,确保垃圾及时清运,促使全乡环境卫生状况的明显好转,为建设美丽的欧拉秀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建设美丽宜居的新玛曲做出应有的贡献 齐哈玛 “革陋习,讲卫生,树新风”蔚然成风 今年以来,齐哈玛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紧紧围绕州县委的总体安排部署,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健全制度管理是保障;监管措施持续有力;完善基础设施是核心;经费落实足额到位;推进宣传教育是基础,思想基石不断夯实;引导群众参与是关键,自我认识全面提升”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总体思路,全乡乡村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已步入“干部+群众、父母+孩子、老师+学生、党员+团员”的环境卫生整治+时代。自2015年来,全乡共清运陈年垃圾500多车,5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实现了定点倾倒,多条溪河污染得以遏制,城乡百姓“革陋习,讲卫生,树新风”蔚然成风,一幅“美丽齐哈玛”动人画卷舒展在世人面前。 随着全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齐哈玛乡根据乡情村情,综合考虑了辖区内污染源数量和分布、生态保护和环境执法等多方面因素,按照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管理服务原则,整合了护林站和市环卫队等工作力量,成立了齐哈玛乡环境监察队,主要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监管和日常巡查工作,受理报告查处辖区群众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来信来访和有关环境卫生方面的突出问题;协助乡政府开展牧村环保宣传、教育、培训和“绿色学校”、“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等绿色生态系列创建工作及牧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工作任务,该乡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环境执法工作进一步强化。 完善基础设施是核心,经费落实足额到位。一是筹措资金10万元,对吊桥至乡政府沿路25万方沙坑进行了填埋,通过组织机关党员干部、牧民群众、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吊桥至乡政府沿线、乡政府驻地垃圾堆放集中点、泉水旁及3个主要河道堆放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累计填埋清理垃圾达25万方,有效提高了牧民群众居住生活环境。二是为了确保全乡生活垃圾有地方处理,在牧民定居点附近修建了一处20万方大的垃圾集中填埋点,有效改善了乱扔乱倒现象。三是加强环卫工作的投入,投入资金11000元,定制购买了5辆环卫架子车及垃圾清理工具,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调动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