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成芳 党化昌 通讯员 张彩霞
走进临潭县,处处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处处涌动着创建美好家园的热情。漫步城区,宽敞整洁的城市道路,美仑美奂的休闲广场,把这座小县城装扮得格外耀眼;走进乡村,一幢幢农家住宅干净整洁,一条条水泥马路平坦通畅,一处处休闲广场花团锦簇,一排排青砖灰瓦的民居格外抢眼,一张张笑脸荡漾着幸福欢畅,蓝天、绿树、鲜花掩映,城乡融合共进的景致,成为临潭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2015年5月全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以来,临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对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部署要求,以“视线内见不到垃圾”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百日大会战”“集中攻坚月”行动和冬季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城区“五化”工程,集中治理环境卫生脏乱差,全面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各项工作。通过一年多来的集中整治,全县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对外形象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各族群众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上下联动 合力共建 “坚持把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心任务,全党动员、全民参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意志,全力打赢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在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宋健掷地有声。 临潭县突出整合政府主导力、部门联动力和舆论影响力,凝聚三种力量,形成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强大合力,全县36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县直各单位负责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全体干部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并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各级各部门负责制,具体下设城区、乡镇村和景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组、市容市貌整治综合执法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宣传报道组、督查组,每个组均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组成员坚持靠前指挥,现场调度,现场解决问题,特别是县级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主动深入环境卫生责任区,带领干部职工开展整治活动,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城乡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深入开展“百日攻坚战”等环境卫生专项整治,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争当文明人,凝聚了城乡一体、干群联动、人人参与的强大合力,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整治目标,从领导干部带头到部门联动,再到群众广泛参与,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只管小家向热爱大家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热心群众积极参与到集中整治活动中来。 宣传报道组充分发挥临潭电视、临潭宣传网、LED电子屏等平台,采取播发电视新闻、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制度宣传与法律宣传相结合、集中与平时分散宣传相结合、媒体与单位信息宣传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移动短信平台、电视专栏、微信平台等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累计发送倡议短信50.4万多条次;在县电视曝光台、临潭督查微信平台及时播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跟踪报道整改动态;开展了以“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为主题的环境卫生进校园宣传活动,向学校师生发放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倡议书》《致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4200多份;设置以环境卫生整治为主题的大型宣传牌20多块,在城区主要路段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宣传牌150多块,悬挂宣传标语70多幅,印发其它各类宣传资料8000多份;利用沿街LED显示屏播放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标语、环境卫生整治标语34条,制作张贴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喷绘标语20多条。一年来,全县累计印发宣传材料4万余份,真正让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每一项内容都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为了使整治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督查组随时到城区及各乡镇进行督查,针对区域突出问题现场问责,并下发整改通知,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整改,确保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整改到位、整改彻底;建立“周督查、周通报”跟踪督查制度,对工作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个别乡镇和部门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并在电视台公开曝光;成立街道专项督查组,建立了早、中、晚督查制度,完善了日检查、周通报、月评比和年考核工作制度,对每日、每周、每月市容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对检查过程及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检查结束后及时汇总和反馈,并督促整改;通过群众监督、举报,共接到举报电话30多起,对举报的所有卫生死角及时进行整治、清理;开设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临潭督查动态微信群,成员为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环境卫生整治专干、联络员等,全县广大领导干部通过微信群随时反映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并及时在群内曝光,由督查室责令其相关单位整改,并及时将整改结果在微信群里上报,简化了工作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格局。一年来,累计督查30多次,下发临潭督查30多份、通报5期。 交通、运管、工商等相关单位联合重拳出击,对城区公路沿线乱搭乱建及洗车、加水、修理、建材、沙场等行业进行集中整治。投入41.9万元对城区内道路交通安全标识线进行了重新划定,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标示牌17处,对主街道两侧按规定要求红线以内的违法建筑一律拆除,恢复原貌。截至目前,全县从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整治、日常运行维护等方面累计投入约1.6亿元110万人次,动用机械7407台次,在全县范围内持续扎实高效的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清理各类垃圾约20万吨,使全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无暴露垃圾、无乱堆杂物、无乱搭乱建、无占道经营、无乱停乱放”的五无目标,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突出“五大重点” 实现长效整洁 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集中突出城区街道、乡镇村组、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和公路沿线五大重点,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多方筹措资金,深入实施了城乡街道治理、乡村道路及巷道硬化、店面牌匾和路灯更新、各类管网改造、河道清理、人行道铺设等工程,目前共投入1184.2万元,购买给排水、污水井圈盖320多套;建设景观广场5处;改造地下管网2000米;粉刷建筑物立面5.7万平方米;更换商铺门头牌匾900多块,羊永镇、流顺乡、石门乡等乡镇更换门头牌匾达到90%以上;对城区4处节点进行了美化改造;在丫口处设置旅游文化景观石一座;投资约30万元清理整治“蜘蛛网”和“黑杆子”330多个(处)。亮化方面,投入803万元购置安装路灯190盏,并对西进街、金花路迁移路灯共64盏;更换灯管161个、电缆360余米,矫正歪斜路灯杆60多处;安装城区临街建筑轮廓灯22500米。净化方面,投入587.6万元集中清理城区主街道两侧及背街小巷、公路沿线墙面乱贴乱画的“牛皮癣”小广告等8.2万多张(处);修建了统办楼后化粪池;完成青崖桥河道治理工程;完成青崖桥等路段环境连片综合治理项目;新增城区环卫工人30人,城市管理员20人,聘请环境卫生社会监督员10人;购置垃圾清运车4辆、道路清扫车2辆、人力垃圾车200辆;购置并安装移动式厕所3座;城区购买、换新垃圾箱280多个。绿化方面,投资29.58万元对城区主要路段和节点(补)栽行道树1120棵,并对草坪进行了平整种植,并适时修剪草坪和树木。硬化方面,投入1046万元铺设敬老院至城关镇段、原交警队至八目桥段、北环路等路段人行道13.38万多平米、道牙81700米;修复城区破损路面540平方米;硬化城区临街巷道5000多平方米。通过集中整治,一大批环境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彻底整治了“八乱”现象,全县基本实现了“无暴露垃圾、无乱堆杂物、无乱搭乱建、无占道经营、无乱停乱放”,达到了视线内不见垃圾的目标,实现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的长效整洁。 建立机制 保证长效运行 环境卫生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只有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整治成果才会巩固下来。县领导对整治活动思想上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对整治活动进行专题研究,先后制定下发《临潭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落实年工作实施方案》《临潭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百日攻坚战”行动方案》《临潭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督查考评办法(试行)》,签订了《临潭县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州委常委、县委书记任组长,全县副县级以上其他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省州驻临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强有力的临潭县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行全民化参与、市场化运作、精细化管理、常态化惩戒的工作机制,在垃圾清运、道路清扫、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上推行承包机制,建立了“周督查、周通报”跟踪督查制度,实行了15小时保洁,主次干道清扫保洁率达100%,巷道达95%以上。各乡镇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环境卫生整治局面,切实扭转了“督查只是督查,问题还是问题”的尴尬局面,达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带动一片的效果。 群策群力 实现整治“总动员” 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既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劳动者,也是城市优良环境的享受者。整治过程,全县1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积极响应全县环境整治行动,召开层层动员会议,积极推动建立村、组、户三级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同时,各乡镇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入户走访,做通各门店业主思想工作,动员各门店业主清洗自家门头、落实三包责任,合理规划门店门头。 “真是不好意思,以前没太重视,以为广告牌在路边不碍事就可以了,以后我一定会注意,把广告牌放在合适的位置。”业主冶力关镇康进诚恳地说。 冶力关 建设美丽新家园 走进临潭冶力关镇池沟村,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如同走进了江南水乡。 近年来,池沟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为突破口,以环境整治为载体,加快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先后荣获“全国旅游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殊荣。 池沟村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建成“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修建垃圾池5个,安装垃圾箱17个,修建了景观河堤2公里,沿河栽植各类树木5万多株,种植草坪3400平方米。整合游牧民定居、农牧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扶贫易地搬迁、天津援建等惠民工程,改善了全村251户群众的居住环境,发展农家乐12家,建成高标准“六位一体”活动室1处,村级卫生室1处。完成了旅游道路两侧绿化7公里,退耕还林540多亩,硬化村道巷道8.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实现自来水入户率100%,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98%,生活污水处理率85%,清洁能源普及率90%,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86%。“近年来,村里的变化非常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使我们的居住环境、产业发展、村民收入都有了改善。”池沟村群众说。 洮滨乡 党员带着群众干 在环境卫生整治中,临潭县洮滨乡党员带着群众干,充分发挥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党员200余人集中开展了一次全域内“地毯式”生活垃圾清理工作。部分党员无偿出动自家的农用三轮车,并积极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点,使各村群众增强了文明卫生意识,树立了环境保护观念,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全面净化了洮滨乡环境卫生。 古战乡 多举措综合整治 充分利用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大力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加强对全乡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习惯,营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开展集中整治,确定每周二、五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组织全乡干部、部分群众、党员志愿者,对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并督促沿街门店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截至目前,集中整治190多次,动用机械110多台次,平整河道1500多米,粉刷沿途墙面2000多平方米,拉运垃圾1000多吨。结合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风貌美化农户住房200户,巷道硬化1300米,新修河堤550米,绿化2000平方米,种植树木4000多株,安置太阳能路灯68盏及新建大型垃圾填埋中心1处。同时,新建垃圾投放点8处60个,保障环境工作日常需求,安排环卫人员对责任区域进行常态化清理清扫,对重点地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临潭县综合施策,多方聚力,向广大群众做工作,做引导,把家园打扮得更加整洁,更加亮丽。有美丽的乡村、优美的人居环境,相信,大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会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