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让文明之花开遍甘南大地 “张家有财一千万,兄弟九个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这是泛泛平均小康的一种体现。在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避免这种平均算法,让全民共享小康成果,让73万各族群众的文明素质都有所提高,让生态文明之花开遍甘南大地。 走进临潭新城镇端阳沟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村内各户,一排排整洁漂亮的新村民居点缀在广袤的田野上。 来到端阳沟村村民王向丰家中,女主人正在宽敞明亮的堂屋内擦拭桌椅,父亲坐在暖廊沙发上抽着烟,母亲摆放着物件,家庭成员之间其乐融融,喜悦的表情挂在脸上。 王向丰家里种了5亩药材,他向我们介绍,他家只药材一项收入预计有3万多元。王向丰说:“以前大家的收入不高,村里卫生也不好,河道几乎被垃圾填满,一下大雨就有农户受灾……现在好了,村容村貌变好了,政府又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我们的生活太幸福了。” 甘南始终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推动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创新思路中完善举措,在整体推进中务求实效。 走进土门关,就进入了夏河县,香告村太阳沟村是进入甘南藏区的第一个自然村,因植被覆盖率高而成为大夏河沿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太阳沟村气候宜人,民风淳朴,交通便利,从2015年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以来,这片土地用它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文气息给四方游客留下良好的“甘南第一印象”。 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使太阳沟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在政府支持下,群众投资投劳,兴办12户藏家乐示范户,其中1户被评为全州二星级藏家乐,不仅富了牧民群众,也提高了群众整体素质。 一家致富带动家家,一户致富带动户户。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不仅让甘南的村落风貌秀丽,最更本的是带动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致富老百姓,开阔眼界,提高素质。 切实让老百姓共享小康社会成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社会发展成果让老百姓共享,这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 借助2015年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2016年全州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300个,让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喜人成果。 甘南在总结生态文明示范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每年选定300个村,“十三五”期间,计划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500个,完成投资150.2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和金融支持62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2.7亿元、企业和群众自筹55.5亿元。 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全面建设,预计到2020年,甘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绿色发展为主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建立,长治久安的根本基础全面夯实,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临潭县石门乡以改善农牧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条件为重点,努力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石门乡共建设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总投资4042万元,涉及群众304户,巷道硬化13100米,铺设渗水砖13450平方米。截至目前,5个建设点的风貌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村容村貌发生了彻底改变。 亲身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石门乡大桥关村村民王玉民说:“自今年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以来,家乡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而且大多数村民都参与建设当中,环境变好了,人的观念也变了,大家都愿意维护这样美丽的生活环境。” 切实让全民都过上小康生活!这是甘南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卓尼县木耳镇建设当中就遵循这样的理念。 走进卓尼县木耳镇木耳村,一排排整齐的民居,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行道树,以及村内文化休闲广场的小花园呈现在眼前,处处都给人一种美丽恬静舒适的感觉。 木耳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总投资1625万元,共修建文化体育休闲广场一处、修建河堤160米、滨河路400米、巷道硬化2000平方米,完成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美化、绿化,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树阴下的石桌石凳干净整洁。村党支部书记杨古目九说:“过去,这里长满杂草,到处是成堆的垃圾,今年,村里建起了文化休闲广场,清理了杂草垃圾,大家也都愿意动手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了。” 木耳村每年都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民也因势而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办起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收入正随着生态文明小康村的不断完善而稳步增加。 这些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是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全州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遍地开花,在建设的同时,全州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良好成果。 胸中有竹十万竿,还需淋墨作实践。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并在不断实践当中,相信通过甘南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实实在在的努力,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的一定会如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