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海涛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15年7月下旬来到临潭县新城镇东街村开始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任村“第一书记”。为摸清村情、民情,找准工作切入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通过进村入户、党员座谈、群众交流和实地调查等形式,就东街村的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等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东街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89户,总人口1100人,贫困户数为80户,贫困人口232人,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当归、柴胡、黄芪等中藏药材,2014年人均年收入2985元。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群众掌握的实用技术较少,经商资金缺少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新城镇唯一的企业建华水泥厂,近年因为本地原材料上涨和附近岷县水泥厂的兴起,价格恶性竞争,导致建华水泥厂水泥销路受阻,2014年年底建华水泥厂停产,致使该村在水泥厂打工的工人下岗,无生活来源,成为贫困户。我多次和工作队成员对下岗职工进行家访,积极和镇上衔接,为他们争取精准扶贫贷款。 一年多以来,按照州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安排,从7月25日开始,协调东街村村委会书记和镇包村干部,利用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东街村6个村民小组,289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并组织各村民小组通过集体讨论、民主投票、公开公示方式,筛选出有致富能力,群众认可的重点扶贫户80户。并及时将扶贫帮扶户的各种基础信息进行录入,传送到上一级大数据平台,同时将各种摸底原始材料进行了装订整理,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基础信息材料,较好地完成了精准扶贫阶段性工作任务。期间参加了州县挂职干部培训会外,无脱岗请假现象。自我州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其间,我与村委会干部积极投入到本村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通过认真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东街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群众文化素质较低、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没有产业优势、农业科技含量低、劳动力技能不高;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根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等。 根据东街村存在的困难和实际,经过和村“两委”班子沟通,下一步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通过入户访谈,为其解读各项法律和党的惠农政策,鼓励引导其解放思想,转变守旧、落后观念,帮其消除疑虑,增强致富信心。帮助理清家庭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致富信息,寻求致富门路。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推动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联系培训单位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劳务技能培训班,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强化组织服务,不断提升劳务经济水平,加大科技推广和劳务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与双联单位沟通,根据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协调给予解决。认真落实“加强政策宣传、集中反映民意、着力促进发展、有效疏导情绪、注重强基固本和推广典型经验”六大任务和州委、州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按照“五到村”(目标任务到村、规划计划到村、项目资金到村、帮扶责任到村、监测管理到村)、“六到户”(结对帮扶到户、扶贫计划到户、项目安排到户、产业培育到户、跟踪监测到户、效益落实到户)的具体要求,落实帮扶措施,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 一年多以来,我和村支委班子为东街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些工作,但仍与上级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期盼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带领村“两委”班子,开拓进取,努力工作,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为建设幸福、和谐、进步、发展的新农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