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麟
进村入户调查实情 2015年7月,我以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的身份来到舟曲县坪定乡柳坪村。驻村后,针对饮水安全、动力电覆盖、住房条件、家庭人口结构、新农合新农保参与、教育补免及家庭收支等情况,对18户贫困户展开了入户调查摸底。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动力电通村,自来水、照明均接通入户。绝大多数群众危房都不同程度在遭受“5·12”地震、“8·8”泥石流灾害后得到了翻新重建。农村普通劳动力短缺现状普遍,个别因残疾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显得贫困面突出。究其原因,缺乏资金,产业培育不成熟;缺乏技术,产业结构传统落后;缺乏劳动力,部分耕地荒废,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4000元以下。 精准调研精准分析 如何发展致富奔小康,需从以下方面分析阻碍贫困村发展致富因素。 从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看:生活消费支出约占年总收入的90%,其中学生因学消费占全年家庭生活消费的60%,学生上学阶段是造成农村家庭贫困的重要时段。另外,农村家庭给儿子娶亲结婚的支出花费相当惊人,按其收入情况,几乎会把一个较好的家庭消费到比贫困户都不如的地步,因此,在致贫原因中因婚致贫也是一个方面。 从收入结构看:劳务性工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5%,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5%,国家资助的转移性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0%,贫困户年总收入中政府补助的转移性收入占到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看:由于务工工资性收入胜过农业经营性收入,且舟曲农村耕地少、收入低、产业培育不成熟、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设备及生产条件落后等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部分耕地荒废,农民群众总结说“一年不打工,很难跟上人”。因此,农民工一批批涌入城市,农村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孕及妇女儿童。由此可见海拔高、耕地少、产量低的柳坪村靠传统种植结构经营耕地,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及其艰难。 从普通劳动力现状看:农村大部分60岁以上已领低保的老人中,55年至65年出生的都是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技能熟练且能吃苦是现阶段搞农业生产的重要群体,但他们坚持的是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在培育产业、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生产方式上存在畏步不前的现状。1965年至1980年前出生人口是现阶段搞农业生产的主要群体,他们经验丰富、技能熟练、能吃苦且有想法、有胆识、有创劲,既务农也打工,依靠他们的艰辛奋斗,近年来有好多家庭都摆脱了贫困。80后、90后人口享受到国家教育补免政策的惠及,毕业后部分考进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给贫困家庭解脱了负担、增添了期望。考不到工作的大部分打工游逛在城市街头,回农村他们既没有搞农业生产的技能和经验,也没有吃苦耐劳的干劲,更没有植根农村的念头,2000年以后出生的,就更不用说了。劳动力断代显而易见。 从农民合作社运营情况看:部分养殖、种植及加工类农民合作社有名无实,部分办实体的农民合作社因缺乏来自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扶持,既扩大不了规模,也带动不了群众,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精准扶贫对策随想 各级政府切实发挥服务职能,想方设法联系龙头企业推销“农民合作社+农户”种植、养殖及加工产品,农林牧科技部门精准提供科学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产品数量、质量及疫病防治技能,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产销链条,形成订单生产、保价收购、农超对接、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解除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将耕地流转入股、归集平整搞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农民除在农业合作社务工领股外,利用大量时间外出务工创收,从而达到进村外出不误创收致富的门路。 因地制宜生产经营,例如柳坪村云杉苗木生产已经初具规模,技术技能熟练,重点发展云杉苗木生产,组建造林绿化队伍,由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联系包揽造林绿化工程,即销售了产品也给农民工找到了务工机会,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创造品牌、建树声誉,打破耕地少产量低难以发展致富的局限。 不适宜搞种植的陡坡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国家每年发给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解决劳动力不足耕地荒废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雇佣生态保护人员,解决适宜担任生态保护员的残疾智障人员的后顾之忧。 村村修建养老院、幼儿园,利用养老金、扶贫救助金、教育补助金等兜底老弱病残及幼儿群体的吃穿住行及娱乐教育,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