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忠
浪”字总让人想到青春女子的风情万种和温婉可人。“浪”字还可以让人想起无拘无束、自由飞翔。一想起这个字,内心就怦然萌生出某种激情和兴奋。在我们甘南草原上,就有一个与“浪”字相关的节日——香浪节。 香浪节流行于甘南一带,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是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香浪”是藏语采薪之意。每当草原最美好的时节来临,香浪节就开始了。蓝天透亮,牛肥马壮,洁白的帐房点缀于一碧万顷的草原之上,袅袅炊烟牵动着远游者的梦,跋山涉水,归心似箭。一席草地,三五成群;青稞酒,酥油茶,祝福与欢乐在高原缭绕成无法忘怀的画卷。载歌载舞,自由徜徉。如此盛会里,还有什么放不下的牵牵绊绊! 醉一回,舞一回,这大概是香浪节的主题了。 三年前的夏天,我们一帮同学相约在香浪节到草原去聚会。同学之间近十年未曾见面,我们那一届同学大多都在学校当老师,聚会一次很不容易。生活这个巨大而无形的“杀手”在缓慢的光阴下已将大家昔日的狂欢之心掏之一空,剩下唯有努力拼搏,精心打理生命中无法数清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了。所以,大家都格外兴奋和期盼。 在我们未曾赶到的时候,当周草原已醉了。我们的双脚一踏进这片深情而炽烈的草原,心顿时融入到热浪滚滚的歌舞海洋之中。 穿戴鲜艳民族盛装的男男女女们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我感觉再次返回到人生的孩提时代。草原以她慈爱的心怀和独有的魅力接纳着众生,众生在辽广而热烈的草原上享受自然给予的厚爱。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老人们在阳光下掐着念珠;年轻男子们骑马摔跤,美貌姑娘们诉说内心的秘密;一望无际的格桑花平铺在草原上尽情怒放。 阿克班玛耶, 你是展翅翱翔的雄鹰, 你落在悬崖上, 是山峰的荣耀。 弦子弹响了每个人心怀深处的激情和向往。 洗去冬日的寒气,迎来温暖的夏阳,草原上的民族载歌载舞的豪放在香浪节抒发着对温暖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香浪节最早是拉卜楞寺四世嘉木样大师格桑图旦旺秀之时所创。拉卜楞寺初建时,有僧侣百人,因附近施主供者很少,所以布施有限,难以维持僧侣们的生活,特别是燃料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僧侣们每年在特定的时间内赴野外山巅或峡谷深处去采薪,这一习俗延至第四世嘉木样·格桑图旦旺秀大师,他进一步明确了“香浪”(采薪)制度,规定每年的三至九月份为“香浪”活动的时间,每次“香浪”之际,各扎仓(藏传佛寺内有严格的习经制度,设有专门研究佛学学科的学院,藏语称为“扎仓”)的僧侣纷纷携带帐篷、炊具和食品,前往山林峡谷,置身于大自然,去接受一次最质朴、最原始、也最令人难忘的洗礼。久而久之,居住在寺院附近村庄的人们也竞相效仿,把僧人的这项活动当作一个非常好的劳动娱乐风俗,推广并传承了下来,相沿成习。 古老传统的香浪节还有节日仪式,如“煨桑”、“插箭”等。节日期间,还要开展一些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如赛马、赛牦牛、摔跤等。随着牧民群众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居住点的定居化,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香浪节逐步被现代娱乐形式所代替。文体表演、商贸交往、旅游、文化等尽揽其中。这无疑给传统意义上的香浪节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今香浪节已是甘南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外地游客走访甘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盛大的篝火晚会和千人锅庄舞应该是香浪节的高潮。 傍晚时分,大家会不约而同走出帐房,在草原腹地,男女老少围成几层大圈,跳起欢乐的锅庄舞,一直持续到深夜。 诗人扎西才让写过香浪节,他说: 山上,神一指点,就长出各种奇异的花朵 河里,晚风鼓荡,会游来各种古怪的生物 它们也发声,也睡眠,也喧嚣 看上去,让人忐忑不安,又心怀感恩 酒香里飞出蝴蝶,扑进花丛 山梁上走来曾经到处游荡的山神 他们也坐着,也说话,也发怒 看上去,让人无可奈何,又心怀担忧 那么多的人,疲倦了,那么多的神,睡着了 就有一头牛,在草地上慢慢地走 却始终走不出它的月下的阴影 我不想喝醉,匆匆赶回来,躺在草原深处 我的女人找到了我,她像个骑手 骑着我到了遥远的天边 香浪节,让人浮想联翩,这家伙写尽了香浪节所有的想象和欢乐,就连最为隐秘部分都不放过。香浪节真的让人心里怀揣无穷的愉悦。“浪”,在香浪节就是一种摆脱束缚的欢愉,纵情而不邪恶,少了妩媚,反而多了狂野和释放。这样的狂野和释放谁敢说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