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地区历代金石文献辑录综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12月1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俊立


  ◎张俊立

  作为地方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金石碑铭在甘南藏族自州境内也有比较丰富的遗存,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这是与该地区具体的历史文化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和全省、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甘南地区的金石文献在历史上也遭遇了许多自然和人为的毁坏,致使许多前人心血付之东流。令人惊奇的是,象甘南地区仅有的唐碑洮州《唐故大将军李公之碑》与《唐洮州石堡城战楼颂碑》这样雕刻精工、富丽宏伟的巨制,二者各于山野原址竖立千有余年,原物居然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唐之后,甘南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能与之比美的碑刻宏制。只是后者于民国初年被美国传教士盗运至大洋彼岸的美国。现在,最大限度地搜集和整理历代遗存金石资料,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甘南地区的金石文献,清末以来,不断有人搜集编录。最早辑录的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洮州厅志》之卷十四《金石》、卷十五《艺文》等处,不但收录了部分重要金石文字,而且著录了部分碑刻目录。其中所收录金石文献年代最早者为唐碑,有确切纪年的为天宝八载(749)。最晚止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全书共收录钟铭1篇,碑文20篇(包括一碑两文)。此外,所录碑目14条,今已或者碑、文俱佚,或者仅存其文。《洮州厅志》所收录金石文字其实物基本分布在今临潭县境内,尤其集中在今临潭县新城镇及其周围,个别在今卓尼县境内。今舟曲县虽然有较多历史金石遗存,但由于绝大部分区域不在洮州厅辖区,洮志大概因此未予收录。如果说,由洮州厅同知张彦笃主修、曾任广东崖州知州的临潭进士包永昌总纂,编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洮州厅志》,作为方志,依其体例,首开甘南历代金石文献辑录的先河,那么谁又是辑录甘南历代金石文献的第一人呢?《洮州厅志》编修前,未见相关辑录。而署名分纂《洮州厅志》者,分别是临潭举人宋育辰、贡生吕芳规、贡生祝昌龄、廪生汪映奎。该志虽然没有载明分纂四人具体分工,但第一位辑录甘南历代金石文献的无疑是他们当中的一位。自然,《洮州厅志》是集体成果,但分纂者各有分工、主司相关卷目内容的编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目前仍流传于世的祝昌龄墨迹中,发现有其亲笔謄录的个别碑文及碑目,据此,似乎有理由说祝昌龄公应该就是辑录甘南历代金石文献的第一人。
  民国时期,陇上著名金石学家张维辑录《陇右金石录》,其中涉及今甘南的共14篇,大部分未出《洮州厅志》收录范围。所录文献时间止于明代。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收录的平凉赵时春撰《凤山书院记》(录自《浚谷集》)一文,却为《洮州厅志》不载。据此碑记载,洮州凤山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碑立于次年。这在甘肃的古代书院中,也算是比较早的了。《陇右金石录》对今舟曲县境内金石遗存亦无只字提及。1942年,临潭县政府组织人力,编纂《临潭县志》,虽未正式刊印出版,但内容颇为详实,其中《艺文》一卷,所保留数篇清代碑文,个别碑文未见此前史籍收录。
  此后及今,不断有学人及地方史志搜集编著。或精考一石一金;或广搜细求,增补订正,结集成册。或着眼一县之内,或立足全州之域,辑录数量不断增加,编订质量不断提高。在全省第一轮地方志编修过程中,甘南各县市志中,均辑录了少量具有代表性的本地金石文献。原甘南州博物馆馆长李振翼先生,长期致力于甘南考古及文史研究,在甘南历代金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甘南地区非常有价值的唐碑《唐李将军碑》,之前录文缺字甚多,李振翼、马明达《“唐李将军碑”考略》根据原碑重新辨析考订,增补文字超过原有录文。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萃》(民族出版社,2001.11.)内列“碑碣、摩崖刻石”“馆藏、传世文物”等章,对全州范围内重要金石遗存做了扼要介绍。兰州大学吴景山教授《甘南藏族自治州金石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10.)一书第一次对甘南州境内的历代金石遗存做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共收录甘南境内金石文献121篇,其中包括一少部分碑、文已佚之碑目。时间上起唐代,下至当代。所收文献遍及甘南州七县一市,而以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为多。  近年来,临潭、卓尼、舟曲三县各自辑录本辖区遗物遗文,均有所成。其中,舟曲县文化馆编“多彩的舟曲文化”丛书之一《舟曲金石录》(2011.12.),将辖区内重要金石遗存文献34篇,以简介、原物照片、拓片、繁简两体碑文等四种方式予以存录编著,胶版彩印,图文并茂,制作精美,极富价值。卓尼县文化馆亦将本辖区资料极尽搜求,得29篇,汇编存录,弥足珍贵。所有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的辑录编著和深入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011年,拙作《临潭金石文钞》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内收唐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各类金石文献76篇。此后,本人受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张克复会长委托,按照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的编纂要求,开始编撰《甘南金石录》,作为系列丛书《甘肃省金石录》的分卷。在编撰过程中,将整个甘南地区金石遗存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所有金石原物资料,在参考前人时贤成果的基础上,力求亲见亲录,再行搜集考校,订正讹误,并多有增益。访求碑石,多在野外。有些地方,则始终未能亲往。如为实地查证舟曲翠峰寺碑石,数次远道前往,均因山高路险未能如愿。又只身前往九甸峡,考察峡中摩崖石刻,也因山路艰险,中途而反。期间周折,难以尽述。全书共收录金石文献192篇,另附原文佚失金石目录33条。所收金文资料始于西汉,讫于当代;碑石则始于唐,讫于今。从明代开始,几乎各代各期俱有金石遗存。而明代之前,不论金、石,各代或有或无,不相连续。在这些金石文献中,有部分藏文碑文和金属质印章。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临潭、卓尼、舟曲三县,尤其以临潭县最为丰富。从全书收录情况来看,临潭金石资料的数量几乎占全州的一半。遗憾的是,除舟曲几乎所有辑录文献均有拓片外,所录其他各县市金石文献拓片较少。深入研究这部分地方历史文献,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到甘南地区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民众生活的诸多细节、甘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今日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