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老林场的新变化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马保真


  记者 马保真

  早在1925年9月,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在迭部考察时,折服于迭部秀美的风光,遂誉迭部为“东方的伊甸园、青藏高原的香巴拉”。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迭部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就是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迭部为国家支援了千万立方的优质木材,创造了近百亿元的价值,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的超量采伐,使迭部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天保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经济取代了原有的林业经济,迭部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伐木到护林
  迭部林业局腊子口林场,成立于1958年。45岁的王三林是林场下属单位牛路沟管护站的老护林员。
  林场成立之初,职工主要任务是伐木,为国家和当地的建设贡献木材。王三林回忆,很长一段时期,林场每年的木材供应指标是三千立方米左右。而在那时,伐一棵直径40厘米的树,会毁掉周围几十棵小树,可以说是“倒一棵树牵连一亩地的树”。
  “现在,我的工作从伐木转到护林,保护生态的责任更重大了。林区全年无火灾,是我们一线护林员最欣慰、最光荣的成绩。”王三林说。
  “巡山不走回头路,装备就是这两条腿。每天赶早从牛路沟进去,看看有没有陌生人进来,有没有盗伐树木、盗采珍稀树种和名贵药材等等。步行七八小时,再从另一条山沟走回去,路程太远,有时还得住在山上。”这就是王三林每天的工作。
  “巡山再苦,也没有护林的事大,我们要为国家、为子孙后代守好这份资源!”王三林说。 
  腊子口林场管护区山大沟深,三分之二的管护区在陡坡上,管护员们个个是野外生存的高手。当地人称他们为“森林卫士”。护林员与当地村民关系融洽,过年时,护林员独守林场,老乡还喊他们吃年夜饭。
  1月至5月巡山防火,6月到10月防汛、防病虫害,10月到12月,山林又进入了防火期,春夏秋冬常年无休。经年守在深山,几乎每个护林员都要巡护几千亩的森林,收入微薄,个中辛苦,外人实难想象。
从林业经济到生态经济
  伐木工变成护林员,林场也必须转化发展思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发展林场,让常年坚守在林区的职工致富?
  “我们把林下特种养殖作为林场一项重要产业全力推进。”腊子口林场三产办主任赵贵平告诉记者。
  饮水机里流着山泉水,黄芪、党参等药材加上玉米大豆做成的饲料,通过林场的远程监控系统,可以随时查看鸡舍里的情况。
  这些散养在天然林下的贵妃鸡、七彩山鸡等,为林场创收不少。
  正是因为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扩大,迭部林业局腊子口林场的林下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在,有许多老顾客都来购买,将来我们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吃上腊子口林场特有的绿色食品。”腊子口林场党总支书记吴达森说。
  “林业经济林中发展”这一发展思路不仅使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更实现了“依托资源不依赖资源,让青山绿水流金淌银”的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让林业人充满信心大步向前。

  记者手记:在迭部林业局经济转型发展中,他们是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坚守在迭部茫茫的深山中,忍耐着寂寞与孤独。他们就是林业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这样一个群体到底在坚守着什么?一位老林业人让我找到答案,那就是责任与坚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