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莲
卓尼县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生态立县”方针的指引下,广大农牧村走上一条“绿色小康”路,一幅独具特色的美丽画卷在船城大地缓缓铺开。 多年前的卓尼农牧村是另一番景象:垃圾乱堆、污水横流、道路泥泞不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卓尼的财富,应该惠及每个老百姓。”这一理念成为卓尼县各级干部的共识。自然资源保存完好的农牧村,一定要发挥生态优越性,让农牧民享受良好生态的福祉。 今年,卓尼县围绕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四大工程,计划投入资金50369.3万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目前,全县4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住房特色化风貌改造工程、“三改”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多数村组整合项目已竣工,群众自筹自建项目完成率达90%。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标准以美化环境为主,并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但每个村必须是:户户喝上安全水,每户有卫生责任区,每个村有垃圾池,有村规民约,有保洁员和垃圾车。 多年在北京工作的孙先生,今年国庆回家探亲,他感叹道:“走在新农村,呼吸都是甜的。” 地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大峪沟口的木耳镇,几年前还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2011年镇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镇党政班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中藏药材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藏牦牛、藏羊的育肥养殖规模,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优化路网结构,如今的木耳镇已经成了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文明小城镇。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卓尼县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移风易俗、组织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转变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提高农牧民素质和农牧村文明程度。 现如今,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已成为展示卓尼新农牧村建设成就的最好窗口,“绿色小康”路越走越宽。 卓尼大峪沟景区内塔古村村民马志强学了厨师手艺,修建起了农家乐。曾经的打工仔,如今也成了小老板。“生态品牌是我们的金字招牌,大峪沟的好山好水为我们铺就了致富路。"谈起自家这几年的变化,马志强一脸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