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包文文
舟曲,素有藏乡小江南的美称。 山的雄奇,水的温婉,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清新灵动的水墨画卷。一个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如雨后春笋般散落在期间,各具特色、绚丽多彩、浑然天成,成为跳动在这幅画卷中最美妙的音符。 曲瓦的山、曲瓦的水总能给你一种生命的活力,因为山的色彩,因为水的雀跃,汽车一路前行,小河一路欢歌。宽阔的通村公路,沿着河堤蜿蜒而上,如一条靓丽的飘带伸向远方。 “爱国、敬业、团结、友善……”一个个鲜红的字眼,镌刻在道路两边形状各异的石头上,或庄重、或俏皮,矗立在马路两旁,与这里的美景相映成趣。 “把文明刻进每一个石头里,把和谐装进每个人的心里,让文明新风世代流传在曲瓦沟里吧。”同行的刘新云风趣地说。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曲瓦乡利用石材便利的条件,用最节约的成本、最具特色的“石头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镌刻在青山绿水间,把文明新风植根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小桥流水、鲜花竟艳、老少闲谈,宛若世外桃源,这里就是美丽的赵家坎村。村文化活动广场宽敞整洁,篮球架、小秋千、跷跷板、休闲凳,一应俱全,孩子们相互追逐,嬉闹玩耍。 赵家坎村在去年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中,投入800多万元,硬化了巷道,完善了排水管道,修建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了,闲暇时间大家也有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蓝天白云下,巴藏乡后北山存地新村,一排排新修建的民居,一层层有序地排列在山前的九阶台地上,蔚为壮观。这是舟曲县依托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整合易地搬迁等多种项目资金,科学规划,倾力打造的重点民生工程。 从存地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决策、规划、设计、建设到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丽村庄,无不凝聚着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干部群众的心血、智慧和汗水,看着干部群众共建生态小康新家园的冲天干劲,望着一张张质朴阳光的笑脸,这种风景令人动容。 “存地新村的建设,老乡们再也不用害怕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了,终于有了一个安心、幸福的新家园。”后北山村主任李代说。 徜徉在巴藏乡各皂坝村,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诧。一排排用小石块砌起的石墙,精致靓丽、生态环保、特色鲜明,每一条小巷、每一块空地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合理的利用,大门的改造、廊檐的摆布、设施的搭配都进行了科学安排、精雕细琢。 村道硬化、庭院绿化、田园美化、村容亮化,各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在保留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石块墙和废旧瓦片再设计、再加工、再利用,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节约环保,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石头文化”特色。 村里的文化墙形势多样、内容丰富、朴素实用,特别是把地方特有的民俗、宗教、服饰等文化元素展现其上,惟妙惟肖、亲切朴实。如今的各皂坝村处处体现着人文与生态,彰显着绿色与环保,倡导着文明与和谐,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亮点,每一户人家都是一处景点。 走进薛七十二的家,房屋修整一新,庭院干净整洁,新修建的浴室和卫生间设施齐备。堂屋的正中间悬挂着毛主席画像,客厅里沙发茶几摆放有序,手工绣制的“家和万事兴”格外醒目,媳妇身着靓丽的舟曲上河藏族服饰正给婆婆梳理头发,呈现出一幅和美的幸福藏家图。 “今年,在乡上和村上的帮助下家里的大门和围墙都修好了,新修了卫生间和洗澡间,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谈起家里的变化,薛七十二笑得合不拢嘴。 “通过县上投资和群众自筹,各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投入了近1000万元,村子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兴办农家乐等,增加群众收入。”村党支部书记马金朝说起各皂坝的未来信心满满。 亭台楼阁、假山白塔,不再是城里人的奢侈品,而是各皂坝生态文明小康村真切的现实,落叶缤纷,寒风陡峭,孩子们欢快地荡着秋千,欢声笑语温暖着这个迷人的小山村。 在大川镇土桥生态文明小康村,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乡土记忆博物馆”,一个上下二层的阁楼,经过简单的翻修,便成为土桥村群众的一个文化家园。 乡土记忆博物馆内,有序排列着犁、纺织机、锄头、背篼、木制风机、传统酿酒用具等,让人似乎回到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一股浓浓的乡土感情油然而生。 二楼的老戏台历经风雨沧桑,木地板凹凸坑洼,留下了深深的岁月印记。戏台的两侧房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连锅炕、火盆、粮柜和风雨剥蚀的木窗和剪纸窗花,还陈列了舟曲特有的刺绣童帽、枕头、绣花鞋等,精美绝伦,回味无穷。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乡村记忆博物馆’可以让乡亲们不忘初心,凝聚起热爱家园建设小康的强大正能量,真正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大川镇党委书记许雪梅说。 在岭坝村、在果者村、在香椿沟、在偏远的山后,处处都能看见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幸福画卷,每一个靓丽村庄的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精彩收获的背后都饱含着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辛努力。 遥远的武坪乡道峪村,也因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而变得精彩热烈。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这个小村庄的华丽转身令人惊叹,昔日垃圾遍地、尘土飞扬的村前空地,如今变成了宽敞整洁、功能多样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一盏盏高悬的太阳能路灯,一户户靓丽的门庭院落,一张张淳朴的幸福笑脸,让遥远的道峪村不再寂寞。 “依靠种植中药材和外出务工,每年能整个2万多块钱,今年我们自筹4万多元,在政府的帮助下,投工投劳,新修了房子,打整了院落,我们道峪村有今天的变化,我们想都想不到。”村民李树成感慨万千。 同行的朋友李树德的家在道峪村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规划着村口门面的设计和利用,描绘着凉亭美景、品茗观山的美好生活。屋内炉火旺盛,温暖如春,一杯温热醇香的“天锅酒”,散发着道峪村幸福的芬芳,久久地温暖着大家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