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年多前,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面对500多名中外记者郑重承诺。 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准中国航船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多个领导小组组长,党中央每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党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军队、国企、高校等工作的领导……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更好发挥,成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集体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党中央召开统战工作会、宗教工作会、群团工作会……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逐梦中国的强大动力。 重任面前当仁不让,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风范。 “在中国长期执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视党内突出问题,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彰显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 凌冬已至,前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观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时常会有一些党员整齐地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对着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他想得最多的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对‘两个务必’坚持和弘扬得怎么样?”“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问题,而在他内心深处早已有了答案。 时间回溯到1975年,22岁的习近平就要离开插队7年的梁家河了。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为他送行,老乡们还送给他一个镜框,上面镶着八个字:“贫下中农的好书记”。 光阴荏苒,初心不忘。 从对“温水煮青蛙”的忧思到对“历史终结论”的诘问,从对焦裕禄的深情讲述到对“七个有之”的猛击一掌,从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雄心到“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长期执政,摆上重要位置。 加强农村社区基层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到扶贫一线……400多万党组织正在成为400多万个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8800多万党员正在成为8800多万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密切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着党执政大厦的根基。 “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上率下正风肃纪,严字当头敢管善治,彰显顽强的意志品质。 “党和国家领导人退下来要及时腾退办公用房;不能超标准配备车辆、超规格乘坐交通工具,外出要轻车简从,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办公用房、住房、用车、交通、工作人员配备、休假休息等待遇进一步作出规定。这也是对4年前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的拓展和深化。 越己者,恒越。 从中央八项规定切入,从中央政治局做起,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纵深推进。 严字当头,譬如刮骨疗毒。 4年多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200多名中管领导干部因腐败问题被审查,100多万人因违纪违规受到组织处理,约20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理…… 在“打虎”“拍蝇”“猎狐”的同时,中央用巡视派驻、机制创新、法规建设,构筑起一道道制度的“防火墙”;用科学理论、优秀文化、良好家风,建立起一座座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力度前所未有,压力也前所未有。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斩钉截铁:“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10余位“落马”高官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痛陈堕落轨迹;潜逃海外13年的“红通首犯”杨秀珠回国投案自首;民意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时至今日,反腐深得民心,党更强,国愈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用好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凝聚起奋进的动力 习近平:“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梦想与改革,总如影随形。 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的发源地,中国改革的起点。 2016年4月25日,在“当年农家”院落里,习近平总书记俯身认真查看那张大包干契约,重温这“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这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后的首次地方调研;而在他担任总书记后的首次考察,去的是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深圳。 两个改革“地标”,两次对中国改革有关键意义的宣誓。 这是一个中国再出发的关键抉择。国内“三期叠加”,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处在重峦叠嶂的跋涉途中,“中国改革往何处去”,世界种种猜疑。 “同过去相比,中国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清楚中国改革的要害在哪里。 这位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中国新一轮革新的中心人物”的领导人,像一位舵手坚定开启了“改革时间”,巨细靡遗地指导这场改革。 这是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4年多来,行稳致远的“中国号”,面对各种重大风险与考验,一次次打破定律,创新模式。 紧锣密鼓,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改革从全局着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这“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改革节奏。短短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31次会议,审议通过274份文件。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纵深推进,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已基本出台,国企、财税、司法等标志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逻辑、大框架日渐清晰。 壮士断腕,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 “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情真意切地告勉大家。 改革破局谈何易。西班牙《世界报》这样评价:中国这场改革不会轻而易举地付诸实施,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将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简政放权被认为是权力的“自我革命”。很多时候,不是不能办,而是不愿办——公章里边有油水。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目的就是要打破——“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4年多来,中央共取消和下放618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实现预定目标。 央企薪酬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一大批以前碰不得、啃不动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从治理军队内部“毒瘤”,再到扎实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得以破冰推进,令人振奋。 识得“水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协同整体推进——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改革“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 全面深化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从密集出台文件,到启动试点加快推进,既要取势,又要取实,好的改革举措才能落地生根。 司法改革、国企改革、群团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一系列改革规划中,既有顶层设计,又要基层探索;既统筹推进,又重点突破;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在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牵动改革的“牛鼻子”—— 在“涉”改革险滩时,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最前面。 既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还兼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组长职务……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习近平“亲上火线主导改革的负责姿态”,最高层的决心和担当“超出预料”。 4年多来,从认识到适应,从把握到引领,党中央始终牢牢掌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成效显著,稳中有进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寒流中格外抢眼。 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推进改革理论创新的价值基点。 从“正定翻身”到“晋江奇迹”,从“八八战略”到“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令”,从黄土地中走来的习近平,始终不忘“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乡亲,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铭刻心间。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百姓关心期盼什么,党中央就重视关注什么,改革就抓紧推进什么。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商事改革降低创业门槛、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创新、全面放开二孩优化人口结构……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续写发展的新篇章。 一个渐行渐近的中国梦,正向世人走来。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彰显东方大国风范,全方位推进特色外交,引领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 习近平:“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一个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深处的概念。 天下,并不平静。诚如基辛格所言,“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环顾全球,经济政治重心从北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之势不可阻挡。地缘政治因素错综交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 “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习近平总书记以敏锐眼光观察世界潮流。 登高望远,方能掌握方向;明辨大局,才可顺势而为。 回溯到2012年底,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场外事活动,习近平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判断。 这一判断,成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遵循。 在白雪皑皑的莫斯科,在郁郁葱葱的巴厘岛,在万众瞩目的联合国讲坛……4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阐述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分享东方大国的哲学之“道”。 “习近平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他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如此评价。 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 和平发展道路、自贸区建设、丝绸之路、全球治理……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聚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切中肯綮。 “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外媒不断捕捉到中国发展新动向,将这些消息发往世界各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开创性谋划。 践行正确义利观,推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提出对非合作真实亲诚四字箴言,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自信而笃定。 主动有为,引领世界前行—— “习近平主席有多忙?”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媒体挖掘出的细节让人们看到中国领导人一天的工作节奏:出席19场活动,与各国政要约80人次会面。 “你们要没事了,我就没事了。你们要忙得团团转,我这就有事了。”习近平总书记步入峰会会场前和记者挥手笑谈。 主场、主人、主持、主导……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办层级最高、影响最深远的这次峰会上,东道主引导峰会形成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 犹如灯塔,杭州峰会穿透世界经济迷雾,指明航向。多国领导人见面时对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归功于您的卓越领导力”。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会议、“9?3”胜利日阅兵……习近平总书记坐镇主场,欢迎八方来客;中拉领导人会晤、南南合作圆桌会和全球妇女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客场是“主角”,贡献中国智慧。 外媒评价,中国领导人展示出厚重的天下情怀、宽广的战略视野、高超的驾驭能力,恰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大国地位相契合。 兼济天下,谋划共同发展—— “我们不需要拍胸脯、夸海口,而是要诚恳、严肃地兑现承诺。言必信、行必果。”2016年6月19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获得如雷掌声。两个月前,中国的投资使这家百年老厂焕发新生机。 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由衷赞叹,“许许多多的梦想正在中国合作伙伴的帮助下逐步实现”。 东到太平洋沿岸,西到中亚、欧洲,北上东北亚、俄罗斯,南下东南亚、非洲,从陆到海,兼顾东西,习近平总书记近年的出访路线,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恢弘布局中渐次铺展。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宣布‘一带一路’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如此评价。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观”一脉相承。 (下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