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看舟曲 话幸福(三)
——文旅交融多绚彩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1月1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包文文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包文文

  头顶灯,手提灯,灯连万户成灯市
  你望月,我看月,月照千家是月宫
  ……
  “虽是西陲边塞地,赛过扬州城中灯。”
  在清同治年间,文人张尚人用这样的语言描绘了这座繁华的边塞重镇,这里就是素有小扬州之称的舟曲。
  站在今天的西关,凝望着古色古香的城楼,火红的灯笼点亮了时空,飞檐斗拱诉说着舟曲古老的传说,行走在西街的楹联走廊,仿佛漫步在历史的隧道里,从上古到新石器,从杨六郎锁儿到狼岔射箭,从三国蜀魏的战马长啸到姜维屯田沓中,再到明清烟云,直到解放西固的沧桑岁月,在笔墨的飘逸恢弘中,品读一幕幕动人心魄、波澜壮阔的舟曲史诗。
  每年的元宵节,舟曲有搭松棚彩灯的民间习俗,在县城的繁华街道搭松棚,挂灯对,多以歌颂生活、祈愿新年为主,游人观灯、赏联、品书。正月十九,更是热闹非凡,迎婆婆、放鞭炮、钻轿子,灯火通明,通宵达旦。
  此情此景,不是扬州胜似扬州。
  舟曲地处迭山秦岭交汇地带,峰峦叠嶂、地貌奇特、古迹众多。在明《巩昌府志》中就记载闻名一时的“西固八景”,分别有仙洞活水、南山笔架、北峰古刹、驼岭晨钟、露骨积雪、东岩晚照、通泉沃壤和瀑布飞流。
  这八景中,人们最熟悉不过的就是位于县城北面翠峰山的北峰古刹以及起称“泉城舟曲”的九十九眼泉水。
  相传很久以前,舟曲县城有一百眼泉水,话说“百眼泉水”便可出真龙天子,当朝皇帝为了自身帝位牢固,便命人封堵了最东边的一眼泉,还斩断了城后的多条“龙脉”,从此这里就只有九十九眼泉水,舟曲也便称之为泉城。
  舟曲悠久的历史文化、璀璨的民族文化、朴实的乡土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久远的宗教文化以及独特的饮食文化,共同构筑成“山水新舟曲、藏乡小江南”的独特风韵,塑造了舟曲独特的人文灵魂,成为这片土地最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在甘南州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舟曲凭借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挖掘、保护和传承以楹联文化为代表的舟曲文化,让旅游有韵律,让文化有平台,走一条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并迈开了实质性步伐。
  2015年6月18日,在第十六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第二届舟曲民俗风情楹联文化节上舟曲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
  2016年6月10日,舟曲县委、县政府联合中国楹联学会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全国楹联大奖赛”以及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数百位楹联专家和楹联文化爱好者围绕舟曲文化创新、传承和发展探讨了看法。
  “舟曲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积极传承和推广楹联文化,已成为甘肃历史上第一个、藏区第一个国家级楹联文化县,这将为舟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甘肃省楹联协会会长薛渊说。
  楹联文化是舟曲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开启舟曲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的金钥匙,是助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润滑剂。
  从县城遥望翠峰山,如巨大的天然屏风静穆在天地间,云雾缠绕、风云变幻。
  从县城驱车而上,一路盘绕前行,眼前的景区公路舒展自由,走出城市的束缚,道路平缓蜿蜒,大片的圆形扁柏整齐肃穆,尽管已是小雪时节,但漫山遍野依旧是金灿灿、红彤彤的灌木叶子,周围的山势也越来越挺拔了起来,汽车行驶在新修建的景区公路上,时缓时急,如跳动的音符时起时伏。
  在半山腰上,几个老乡正在给刚刚栽植的树木浇水,清凌凌的水哗啦啦浇灌在树坑里。
  “今年景区公路两边大概栽植了1800多棵树,成活率很高,等这些树都成活了,也成翠峰山的一道好风景了。”城关镇寨子村民严润平对每一棵树苗的呵护挂在了脸上。
  一路上除了风景,还有大家建设翠峰景区的热乎劲陪伴着我们。
  山势越来越陡峭,亭台和新修建的游步道也逐渐的清晰起来,从车窗外望去,云在半山绕,峰插苍穹里,这种险峻堪比华山。
  “快看,翠峰欢迎我们呢”同行的小冯热切地喊起来。一排排,一棵棵挺拔苍翠的迎客松,形态各异,炯炯有神,独立绝壁,仿佛欢迎着大家的到来。
  漫步松间云海,宛若置身在室外仙境,望松听涛,心旷神怡。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