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卓尼突出“五个重点”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2月0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张成芳


  本报卓尼讯 (记者 张成芳) 卓尼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突出“分片推进、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民族特色、示范引领”五个重点,探索出一条上合政策、下接地气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分片推进。实施“333”扶贫攻坚计划,将全县15个乡镇分北部、中部、南部三个片区,用3年时间,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率先打响了片区脱贫攻坚战。特别是针对“尼江”片区脱贫攻坚这一“硬骨头”,结合《甘南中部(车巴河流域)特困片区扶贫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尼江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创新开展“三建双提升”群众工作(创建一项干部包联机制、搭建一个互助发展平台、构建一套网格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全面提升群众自管水平),全县308名科级干部组建11个群众工作小组,对“尼江”两村643户群众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尼江”特困片区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尼江”两村实现了20年来首次共同混牧。
  创新机制。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政策措施、责任分工的“四合一”清单,明确县级领导、各乡镇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工作任务和责任。推行“县级干部包片抓乡、科级干部包村抓组、双联干部和驻村干部蹲点包户”和“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的双联帮扶机制,建立周报告、月调度、季通报和年终考核工作机制,保证各级干部“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实、能成事”。有效整合双联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包村干部等帮扶力量,在75个贫困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统一工作要求,统一加强管理,统一监督考核,有效解决了非贫困村帮扶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全州率先实施“非公企业助双联行动”,组织发动37家非公企业帮扶10个乡镇、43个村组、297户贫困户、10名贫困大学生,年帮扶资金达500万元以上。
  整合资源。打破行业界限,突破部门分割,3年计划整合项目和培训资金15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2014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33亿元,用于北部6乡的扶贫攻坚;2015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尼江”地区扶贫开发资金7.49亿元,重点向中部片区5乡镇精准发力、合力攻坚,有力促进贫困村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中部片区总体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加大涉农培训资源整合力度,整合培训资金676万元,完成劳动力培训1.2万人次,持证率95%以上,实现了贫困户“户均一名技能人员”目标。
  文化扶贫。针对卓尼贫困村农牧民子女在歌唱、舞蹈方面有特长、有天赋、有发展意愿的现状,结合藏民族特色文艺演出在内地和沿海城市倍受青睐但专业文艺人才相对匮乏的实际,先期开展贫困农牧民子女文艺技能就业培训两期100人,走出了一条文化扶贫新路子。充分发挥“洮绣”民俗文化和“互联网+”优势,按照“公司+基地(乡村绣坊)+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策划、统一品牌、统一打造、统一营销,带动1650名贫困妇女参与刺绣加工生产,60位行业带头人参与手工刺绣电子商务创业,人均收入达8000元,将“小刺绣”变成“大产业”。
  示范引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县四大班子领导,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脱贫攻坚知识闭卷测试,提高领导干部指导落实政策、推动脱贫攻坚的实际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提高精准管理水平,借鉴全省全员人口网格化地图,以公安部门户籍资料和计生部门WIS系统数据库为辅助,探索贫困人口精准化、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制定《卓尼县精准扶贫暨双联行动工作问责暂行办法》,详细规定了5个方面、21种具体情形,强化执纪监督问责,有效破解干部问责过程中存在的“重事后”“轻过程”问题,实现精准扶贫问责从“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从“被动问责”向“主动问责”转变,进一步靠实了工作责任。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