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4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绿色 节俭 文明 温暖
新年俗 在生长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7年02月0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今年春节,放烟花爆竹的明显少了。”回河北唐县老家过年的大学生高棋感慨,农村年俗正在悄悄转变。
  “党员干部得起带头作用,今年我没买烟花爆竹,就是想多一些蓝天。”涿鹿县水磨村村支书赵惠军置办了鲜花、春联和剪纸,走访亲友,也不忘提醒大伙儿,一起过个清新年。
绿色 节俭
  为移风易俗,守护蓝天,涿鹿、唐县等地节前倡议,党员干部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过一个低碳绿色的佳节。为此,很多地方给村民赠送春联和灯笼,增添节日喜庆。
  “打工一年一万三,回家吃酒荷包干。”武强县曾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成了过去时。提起过去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大刘庄村一位村民直摇头:“状元酒、满月酒、搬家酒……啥名目都有,礼尚往来变成了人情债。”
  为遏制不良风气,武强县30多个村建起“移动大锅台”,对红白事统一标准。去年大刘庄村也组建了“移动大锅台”,村民当厨师,全村一个标准:每桌上8个菜,酒每瓶25元以下。春节前,村民杨连军的儿子办婚礼,村里的“移动大锅台”做了几桌经济实惠的家乡菜。杨连军掏出账本一翻:“老百姓挣钱都不容易,现在办喜事比过去省六七千元哩。”
  为转变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河北魏县、磁县、行唐县等地农村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统一宴请标准,以村规民约固定下来。
  以前过年,一些在外打工、做生意的村民回到老家,喜欢比排场,有的地方讲究“客人越多越神气、菜肴越好越阔气、鞭炮越响越喜气”。可今年,回乡过年的村民都收到一份《文明过节倡议书》,倡议摒弃搞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磁县东武仕村村支书吴建军指着村里印着“节俭是福”等字样的灯笼说,“就在点滴之中,老百姓的观念慢慢转变喽!”
文明 温暖
  “兄弟姐妹互相助,团结奉献讲文明,良好村风代代承……”春节前夕,南和县东韩村举办了一场“道德春晚”,赢得阵阵掌声。“每年春节,我们村都要办一场道德春晚,村民自编自演,说的都是村里好人的真实故事,让大家从身边找榜样。”东韩村村支书闫银志说。
  大年初二,邢台县南沟门村村民王立敏一大家子围坐一起,开家庭会议,算算“家庭账”,想想来年干什么。家人王怀明说:“今年板栗收成不赖,种好果树还得靠科学管理,明年我得和县里的技术员学学修剪、施肥和浇水。”王怀生常年在外承包工程,他报告完自己的工作后,又提醒家人:“咱村环境越来越好了,道路也宽了,你们可以琢磨利用村里的老房子发展农家乐,也能挣钱!”
  春节开个家庭会,已成为南沟门村村规民约。进入腊月,村委会通过喇叭广播、入户走访广而告之,希望大家用好春节时间,开个家庭会议。村支书王德英说:“现在过年不兴大吃大喝、打牌赌博,一家人聚在一起,开个家庭会,联络联络感情,一起想办法脱贫致富,这是正事。”
  唐山市丰润区党家山村和周边村的130位老人,过年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年饭,把大家伙儿聚在一起、张罗这顿特殊年饭的是党家山村普通妇女王雪明。
  “我经过村里街道时,有时看见一些老人坐在门口发呆,心里不是滋味儿。过年了,就想着他们。”王雪明和丈夫说干就干,老人爱吃啥就买啥,老人好热闹就请来秧歌队。她把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和附近村子的孤寡、留守老人请到一起吃年饭。
  一顿团圆饭花了不少钱,不算富裕的她却乐呵呵:“这钱花得忒值,以后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我年年请老人们吃年饭、过新年!”            (《人民日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